我國將蛇類藥用治療疾病,已有悠久歷史,不但在民間流傳著各種驗方和偏方,而且在文獻上亦多有記載。戰國時成書的《山海經》所記載的“巴蛇(蟒蛇)食象,三年而出其骨。君子食之而無心腹之疾”,可算是用蛇類治病的最早文字記載。在我國第一部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中亦收載蛇人藥的記錄。以后歷代廣大勞動人民和醫藥工作者在長期與疾病作斗爭過程中,對蛇類的研究和應用均有所發展。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在《神農本草經集注》中,收載了蝮蛇膽及蚺(蟒)蛇膽、膏(脂肪)入藥。并對蝮蛇形態、毒性及蚺蛇膽的真偽鑒別有了初步認識。他指出:“真蚺蛇膽,狹長通黑,皮膜極薄,舔之甜苦。”唐代《藥性論》中收載烏蛇入藥,用以治療熱毒風、皮膚生瘡及眉須脫落等癥。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收載蛇類藥材多達17種,并對某些蛇的形態、生態及應用作了深入的調查研究,有比較詳細的論述。如論白花蛇“其蛇龍頭虎口,黑質白章,肋有24個方勝紋,腹有念珠斑,口有四長牙,尾上有一佛指甲,長一二分,腸形如念珠”,“能透骨搜風,截驚定搐,為風癖、驚搐、癩癬惡瘡要藥”。清代趙學敏在《本草綱目拾遺》中,對前人的研究成果也有所修正和補充。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廣大醫藥工作者積極發掘、整理民間應用蛇類防病治病的經驗,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對蛇類的臨床應用、化學分析、藥理試驗和蛇毒的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E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實踐充分證明,蛇類作為藥用具有藥源豐富、種類繁多、適應面廣、療效顯著、副作用小等諸多優點,有廣闊的發展前途。據20世紀80年代全國中藥資源調查結果,目前我國藥用蛇類共有5科24屬62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