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蛇肉為佳肴,在我國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代《淮南子》、唐代《酉陽雜俎》等書中都提到廣東人吃蛇、用蛇肉烹做佳肴的故事。北宋朱煜在《萍州可談》中記載了蘇東坡及其家人在廣東吃蛇的故事。明代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中亦有“南人嗜蛇,,之說。我國雖有2000年的食蛇歷史,但多在南方的某些農村或山村,而蛇真正成為宴席上的佳肴不過百年。目前,國內各省區均有食用蛇的情況,但仍以廣東為主。蛇肉的食用在國外非常盛行,如菲律賓、日本等國都將蛇肉作為上等禮品、食品出售,吃蛇如同江浙一帶吃鱔魚一樣流行。在美國,響尾蛇不僅在市場上有售,而且制成罐頭食品遠銷各地,是社交活動中食用的一種昂貴的新奇菜肴。
蛇肴味鮮而且營養豐富,在廣州蛇餐館的蛇肴菜式有30多種。蛇類食用有兩種方式:一是隱形的,將蛇化整為零,肴中有“質”而未見其形,若食者不明就里,只覺其味極鮮,可是不知吃的是蛇;二是顯形的,將整條蛇烹為生猛的形狀端上桌,如果是老食客,見之不僅不怕,反而激起食欲,急于舉箸品嘗。蛇肴的食物配料,不僅有不少植物性的,也有動物性的-如“龍虎斗”中的t。龍,,是蛇,而“虎”是貓,或是果子貍等小型獸類;“龍虎風”中的“鳳”則是雞,等等。
中醫藥膳學認為蛇肴具有祛風活血功效,不少賓客不僅用以治療風濕痛,還作為冬季的滋補品。近年來,夏季吃蛇的也多了起來,因它治瘡癤、痱子等也有功效。不僅廣東人嗜蛇,近年來江浙人品嘗蛇者也日見增多。不過廣東人、海南人喜歡秋后吃,原因是秋風起三蛇肥,而江、浙、滬人喜歡夏天吃,原因是對皮膚有保健作用。據近年的觀察,食用蛇菜肴者有增加趨勢。過去內地蛇大量運往廣州、香港、汕頭等地.而今由于內地需求量的增加,反而由廣州等地運往內地,甚至從國外進口。隨著蛇文化的普及,人們更知其營養、保健之神功,蛇類保健品、方便食品相繼問世。
蛇的營養豐富,有很高的醫療價值,高消費群體吃蛇已蔚然成風。在我國廣州的大街小巷有不少經營蛇餐的飯店或酒店,其中較大的蛇餐館每年用去活蛇達30噸,約10萬余條,慕名前往就餐的國內外賓客絡繹不絕,生意極為興隆。據有關資料統計,活蛇在香港的銷量達百萬條之多,以5()0萬居民計算,平均5個人食蛇l條,目還有卜升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