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勞動人民在歷史上早已有著綜合利用蛇類的豐富經驗,新中國成立后,對蛇的綜合利用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歸納起來有下述多方面:
1、作為食物在我國,以蛇肉為食至少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代《淮南子》、唐代《酉陽雜俎》等書中都提到廣東人吃蛇、用蛇肉烹做佳肴的事。蛇肉不但味道鮮美可口,而且有豐富的營養,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B等。在美國、比利時、菲律賓和日本等許多國家,也都以蛇為菜,并且制成罐頭食品出售。
2、作為藥用我國2000多年前的《神農本草經》一書中即已有用蛇作藥治病的記載,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列蛇類17種。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蛇毒有抗凝、溶栓、降脂、去纖、擴冠降壓、抗衰防老、抗癌與鎮靜等作用,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療效滿意。

此外,蛇蟻、蛇皮、蛇干、蛇膽、蛇油等都是藥材;蛇酒和蛇膽酒具有祛風活絡、舒筋活血、祛寒濕、止咳祛痰、滋陰補腎等功效,頗受人們歡迎,暢銷國內外。
3、作工藝品原料我國勞動人民很早就利用蛇皮制造樂器的琴膜和鼓皮。蟒蛇、烏梢蛇、滑鼠蛇的體形較大,皮結實美觀,制成樂器音質優美動聽。蛇皮也是皮革制品的原料之一。由于蛇皮質輕薄且有一定軔性,花紋美觀,因此,在日用工藝品方面也常利用它,如用蟒蛇、五錦蛇、眼鏡蛇、海蛇等蛇皮制做皮革、皮帶、皮鞋、錢包、提包、煙盒等。

4、在農業上的應用蛇可消滅鼠害和蟲害。很多蛇以鼠類、昆蟲及陸生軟體動物等作為食物。一條黑烏蛇每年可吞食百余只老鼠;草原蝰蛇在夏季能大量捕食昆蟲,其中90%以上是蝗蟲;盲蛇屬的蛇主要以白蟻等蟻類及蟻卵為食物。
5、供教學和科學實驗近年來,科學家常用毒蛇中某些酶進行高分子化合物如核酸及蛋白質結構的研究。
6、在仿生學方面的應用蛇的某些結構功能為仿生學的研究提供了極好的材料。坦克履帶原理即與蛇的腹部鱗片相似;蝮亞科蛇的頰窩,尤其是響尾蛇的頰窩能夠感覺到只有0.0018°C的微細溫差變化,它利用這種功能跟蹤捕食動物。人們模仿頰窩制造一種熱測位器,就可能以極高的精確度探測飛機、艦艇、車輛等發出熱射線的位置,并由此制成了響尾蛇導彈。
7、其他方面的作用蛇可供動物園及博物館陳列展覽,進行科普教育;研究蛇類的起源與進化可給辯證唯物主義提供自然科學基礎;可利用蛇作天氣預報,因蛇能感覺到人類感覺不到的空氣中氣壓的微弱變化,諺語說“燕子低飛蛇過道,大雨不久就來到”就是這個道理;可利用蛇作地震預報,地震前由于地殼內部急劇運動和地溫升高,蛇會出現特別反常的活動。蛇對地表的活動相當敏感,如非洲有一種眼鏡蛇,能感覺到60m以外人的腳步聲,如利用這一結構特性制造一種儀器,就能很精確的預測預報地震。
蛇類的害處也不少:①蛇咬傷人和畜,造成傷亡;②吃魚和蛙等,造成農林牧漁的經濟損失;③蛇還可能攜帶某些人類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如鉤端螺旋體,構成傳染源等。
我們研究蛇類的目的就是化害為利,造福于人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