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程度的深淺,與蛇傷的種類、咬傷的部位、咬傷的情況、體質的強弱及處理結果有關。蛇在冬眠前后、交配期間,其毒力強。在激怒的情況下,如咬住不放則注毒量多。一般情況在同種蛇中體大者則毒量多。毒蛇咬傷血管,蛇毒從血管中擴散則病情會迅速發展,小孩、孕婦、老人身體虛弱者,其中毒癥狀往往嚴重且多變化,必須密切觀察。在尚未確診之前,可根據臨床癥狀,初步分成三大類,結合其他病癥再做進一步分析。
1.神經毒類
此類毒蛇有銀環蛇、金環蛇和海蛇。其蛇毒中主要含有神經毒(中醫稱為風毒),咬傷的初期,可無特殊癥狀,僅瞬間刺痛或根本不痛,繼之麻木,知覺喪失,或僅有輕微癢感。傷紅腫不明顯,出血不多,在傷后0.5~6 h的潛伏期,即可出現全身癥狀,覺頭昏、嗜睡、惡心、嘔吐及乏力。重者出現吞咽困難、聲嘶、失語、眼瞼下垂及復視。最后可出現呼吸困難、血壓下降及休克,致使機體缺氧、發紺、全身癱瘓。如搶救不及時則最后出現呼吸及循環衰竭,病人可迅速死亡。神經毒吸收快,危險性大,又因局部癥狀輕,常被人忽略。傷后的第一至第二天為危險期,一旦度過此期,癥狀就能很快好轉,而且治愈后不留任何后遺癥。
輕型:局部無腫脹,流血少許,有麻木感。全身中毒癥狀不明顯,輕度頭昏、眼花、乏力、食欲不振。
重型:頭昏加重、視物模糊、眼瞼下垂、眼球固定、瞳孔散大、語言不清、張口及吞咽困難、流涎、腹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全身皮膚肌肉疼痛、四肢無力、行動困難。
危型:上述癥狀繼續發展,出現痰涎壅盛、胸悶、呼吸淺快、發紺、病情惡化、呼吸麻痹、四肢完全癱瘓、深反射消失、無病理反射、深度昏迷。
2.血循毒類
此類毒蛇有蝰蛇、五步蛇、竹葉青蛇、烙鐵頭蛇等。其蛇毒中主要含有血循毒(中醫稱為火毒),臨床表現比較復雜,主要對循環系統方面造成損害,局部有明顯的紅、腫、痛甚至淤斑明顯、出血嚴重等。潛伏期短,病情發展快,病程較長,常有局部壞死、潰爛,較難愈合,常有肢體萎縮及殘廢。
輕型:傷口流血少、疼痛、腫脹輕微,局部常見淋巴管炎、淋巴結炎。全身癥狀不明顯,或僅輕度頭昏、疲乏、食欲不振。
重型:傷口出血不止,劇痛、腫脹明顯,局部常見淋巴管炎、淋巴結炎且有疼痛,全身中毒癥狀明顯,畏寒、發熱、煩躁不安、口鼻出血、多量水皰和血皰及淤斑明顯、尿血、便血、血壓下降、嗜睡等。
危型:傷肢劇痛、淋巴管炎、淋巴結炎、肢體腫脹特別明顯,常波及軀干,全身并發嚴重感染,廣泛出血及傷肢深度(Ⅲ度)廣泛壞死,出血嚴重導致休克、昏迷,甚至內臟及顱內出血等,造成循環衰竭,呼吸、心搏驟停,腎功能衰竭等。
3.混合毒類
此類毒蛇有眼鏡蛇、眼鏡王蛇、蝮蛇(但蛇島的蝮蛇據說不含神經毒),此類毒蛇的蛇毒既含有神經毒,又含有血循毒,故名混合毒(中醫稱為風火毒)。其蛇毒對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都有明顯的損害,潛伏期短,病情發展快。前期主要死于呼吸麻痹,后期主要死于循環衰竭。部分病人也可出現肢體潰爛、壞死及殘廢(尤其眼鏡蛇咬傷出現的壞死、潰爛常見)。這類蛇傷病人,臨床表現非常復雜,故其分型可參照下述標準。根據臨床表現進行分型,便于認識毒蛇咬傷的臨床癥狀,掌握病情發展和演變過程,采取有效的措施。但臨床分型只是判斷蛇傷病人在中毒過程中處在某一階段,而病情會仍然按著它的規律,繼續發展和變化,所以要掌握毒蛇咬傷的臨床表現及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抓住其主要矛盾,做出相應正確的處理,方能不斷地提高對毒蛇咬傷的診治水平。
混合毒致傷的表現兼有神經毒及血液毒的癥狀。從局部傷口看類似血液毒致傷,如局部紅腫、淤斑、血皰、組織壞死及淋巴結炎等。從全身來看,又類似神經毒致傷。此類傷員的死亡原因仍以神經毒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