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它是我國人民幾千年來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總結,對于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我國以中草藥防治蛇咬傷的成績非常突出,中醫以蛇入藥的歷史也尤為悠久。
蛇類是人類周圍環境中的組成部分,毒蛇是威脅人們的有害動物之一。在我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中國猿人)化石的地區也發現了蛇類的遺骸化石。我們祖先已開始重視對蛇傷的防治,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3000年前的甲骨文中就有“喪”字,代表有毒蛇,是蛇(它)咬人腳趾(止)的意思。公元121年,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記載:“上古草居患它(蛇),故相問無它(蛇)乎。”我們穴居野外的祖先彼此相見時,都要問候是否遇到蛇。
公元前120年前,西漢劉安主撰《淮南子》的“說林訓”中有:“蝮蛇螫人,傅以和堇則愈。”是我國關于蛇傷治療的最早記載。
公元前300年左右,東晉葛洪著《肘后備急方》介紹了蛇傷治療有三法:一為高溫破蛇毒,如“切葉刀燒赤烙之”;二為灸法,如“一切她(蛇)毒,急灸三五壯則眾毒不能行”;三為中藥治療,如“搗薤傅之”、“燒蜈蚣末以傅瘡上”和“搗鬼針草傅即定”等。南朝梁時陶弘景(公元502年?公元549年)所著《名醫別錄》也介紹了有關毒蛇咬傷的防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