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臟是排出體內終末性代謝產物,調節機體酸堿平衡、血壓、 料磷代謝、電解質平衡和產生紅細胞生成素的重要器官,在維持 細胞內環境穩定和正常代謝方面有重要作用。急性腎衰竭是多種 原因使腎排泄功能在數小時至數周內發生急劇減退,使腎小球濾 過功能(以肌酐清除率表示)下降低達正常值的50%以下,導致 水鈉潴留、氮質廢物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升高、電解質 和酸堿平衡紊亂,及全身各系統并發癥。常伴有少尿(<400ml/d), 但也可無少尿表現。與慢性腎衰竭比較,大多數急性腎衰竭是一 個可逆過程。如能早期診斷和及時治療,多數可逆轉。急性腎衰 竭病因、嚴重性和合并的其他原因不同,預后不同。急性腎功能 衰竭的病死率高達49%~71%,病情復雜的、危重的、老年患者以 及并發多臟器功能衰竭者的病死率則更高。合并三個臟器衰竭患 者的死亡率高達79%~85%,累及四個臟器者死亡率為100%。
—、病因
(―)腎前性急性腎衰竭腎臟損害繼發于毒蛇咬傷后引致的 休克、循環衰竭、過敏反應等,引起腎臟血流量急劇減少,腎臟 嚴重缺血而導致急腎衰竭。
1.急性低血容量毒蛇咬傷后引起局部劇烈疼痛誘發神經性 休克、蛇毒入侵機體引起廣泛的內出血及外出血導致失血性休克, 導致有效循環容量減少。
2. 心排血量減少毒蛇咬傷后由于心臟毒性而出現心力衰竭, 導致心排血量急劇減少。
3. 周圍血管擴張蛇毒人侵機體早期可引起外周血管擴張導 致血壓下降,嚴重時導致休克。
(二)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直接或間接損害腎實質的各種腎
臟疾病均可導致急性腎衰。
急性腎小管壞死(ATN)是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最常見的原因 [1]。常見于腎臟灌注不足或腎毒性因素所致。毒蛇的出血毒可引 起各器官廣泛內出血和外出血,腎灌注減少導致血液動力學介導 的腎小球濾過率(GFR)降低,但不存在腎實質損傷。如果能及時 糾正腎灌注減少,則能扭轉血液動力學損害,會使腎功能迅速恢 復。但若低灌注持續,可發生細胞明顯損傷,從腎前性轉向ATN。 蝰蛇毒和五步蛇毒等,都能引起溶血,產生大量的血紅蛋白,海 蛇毒中的肌肉毒能引起橫紋肌壞死,產生大量的肌紅蛋白,兩者 均可在腎單位中沉積,致腎小管堵塞、壞死。根據尿量減少與否 可將急性腎小管壞死所致的急性腎衰竭分為少尿(無尿)型及非 少尿型兩大類。少尿是指尿量低于400ml/d;無尿是指尿量低于50 ml/d;非少尿型是指尿量大于500 ml/d,有時可超過lOOOml/d。 臨床上以少尿(無尿)型急性腎衰竭多見。
二、發病機制
(一) 腎前性急性腎衰竭危重癥病人腎前性急性腎衰竭較常 見,多為可逆性。細胞外液大量丟失(出血)、體液轉移、嚴重心 力衰竭等血流動力學改變引起腎血流減少、入球小動脈收縮或出 球小動脈擴張,腎小球毛細血管灌注減少和充盈壓下降,導致腎 小球濾過率降低和腎小管重吸收代償性增強,發生少尿型急性腎 衰竭。
(二) 腎實質性急性腎衰竭急性腎小管壞死是腎實質性急性 腎哀竭最常見的原因。其主要機制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腎小管堵塞、 腎血管收縮、腎血管內凝血和細胞代謝等。持續腎前性因素引起 的腎髓質缺血亦可導致急性腎小管壞死。
1. 腎小管堵塞毒素和缺血等導致腎小管損傷,損傷的腎小管 上皮細胞碎片在管腔與腎小管內蛋白質混合形成管型,阻塞腎小 管,使腎小管腔內壓升高,抵消腎小球濾過壓,使腎小球濾過率 降低。如果腎小管腔內壓進一步升高,腎小管破裂,腎小管內物 質反漏到周圍間質中引起間質水腫。腎間質壓升高,壓迫腎小管 及其周圍的毛細血管,阻礙原尿通過腎小管,使腎小球濾過率進 一步降低。
2. 腎血管收縮缺血引起的急性腎小管壞死與腎血流動力學 變化有關。休克或腎毒性藥物等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時,機體交 感-腎上腺髓質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分泌增多,腎皮質外1/3腎 小球的入球小動脈對兒茶酚胺敏感,首先發生缺血。此外,部分 病例腎組織中腎素血管緊張素水平升高,腎皮質中腎素含量高, 因而主要發生腎皮質缺血,但抑制腎素活性仍可發生急性腎小管 壞死,說明其并非決定性因素。前列腺素也參加急性腎小管壞死 的發生。
3. 腎血管內凝血膿毒癥、休克、急性胰腺炎、產后出血等 都可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
4. 細胞代謝腎缺血時腎皮質線粒體功能降低,腺苷三磷酸 合成減少,Ca++泵和Na+-K+泵運轉受阻,細胞內水、鈉和鈣積 聚,水鈉潴留導致細胞水腫,加重腎缺血;細胞內鈣聚積,引起 線粒體轉攝取增加,導致細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