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尖吻蝮體形較大,成蛇體長可達1~2米,有的在2米以上。頭呈大三角形,吻端尖而向前上方翹起。背鱗起強棱,并且有鱗孔,頭背棕黑色或棕褐色,頭側自吻鱗經眼至口角上唇鱗以上為棕黑色,以下黃白色。由于頭側上半部沿眼睛水平以上色深,不易看清眼球,人們經常誤以為其處于閉眼狀態(tài)。頭腹及喉部為白色,散有少數黑褐色斑點。體背面深棕色或黃褐色,頂端在背中線相連,具有15~20塊灰白色方形大斑,實際上是體兩側具有深色三角形斑。有的三角形頂尖相互錯開,形成不完整的淺色方塊。腹面灰白色,兩側有兩行近圓形的黑褐色塊斑,并有不規(guī)則的小斑點。尾背也有灰白色方塊斑2~5個,其余為黑褐色。尾下鱗單行或成對的兼有。尾短細,尾尖成角質刺,俗稱“佛指甲”,但尾尖無毒。生活于海拔100~1300米山區(qū)或丘陵地帶,但以海拔300~800米山谷溪澗附近巖石、落葉間或草叢中居多。在瀑布下的巖縫中、路邊雜草、茶園、玉米地及稻陽間均有出現,有時還爬入山區(qū)住宅內。洞穴多在山區(qū)森林的樹根旁。系廣食性蛇類,以蛙、鼠、鳥、蜥蜴等為食,有明顯的食蛇習性。尖吻蝮屬晨昏性蛇類,早晚活動為主,對濕度要求高,晚上及陰雨天活動較頻繁。卵生,8~9月產卵,產卵數在1l~29枚,雌蛇有護卵習性,孵化期26~30天。出殼一周后的幼蛇便能分泌一定的毒液,且會本能地沖擊撲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