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沒有腳,怎樣運動?大概是自古以來就吸引人們思考 的一個問題。我國古代用“蜿蜒”一詞來形容蛇的運動,可說 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蜿蜒運動是所有的蛇都可進行的一種運 動方式,由于蛇在粗糙的地面上作一連串的波狀彎曲,使體側 不斷施壓力于地面,因而推動蛇體前進。
體軀較粗的蛇如蟒科和蝰科,常常采取直線運動。這類 蛇的特點是腹鱗與其下方的組織之間較疏松,由于肋骨與腹鱗間的肋皮肌有節奏地收縮,使寬大的腹鱗依次豎立,支持于 地面,于是蛇體就不停頓地呈一直線向前運動。游蛇科大多 數種類因為腹鱗與其下方的組織之間較緊密,就不能進行這 種運動方式。
另一種方式叫做伸縮運動,是在較光滑的表面或在狹窄 空間內的一種運動方式。方法是先將身體前部抬起,盡力前 伸,直至接觸到某物體,作為支持后,身體后部隨著收縮上去; 然后再抬起身體前部,取得支持,身體后部再縮上去。這樣交 替伸縮,蛇就不斷前進。
軀尾粗短的水蛇屬如鉛色水蛇,當它們在地面上受到干 擾時,常將身體彎曲,連續作迅速的彈跳動作,形似飛躍,可以 大大加快前進的速度。
還有一種方式叫做側向運動。這是略為變化了的蜿蜒運 動,適于在疏松的沙地上前進。側向運動時,前進的方向與蛇 體的主軸略呈垂直,而與蛇頭的方向一致。側向運動的每一 瞬間,蛇體僅有兩點或兩部分與地面接觸,所以在地面上留下 一條條長度與蛇相等,彼此平行的“J”形痕跡。
上述幾種都是蛇類在地面上運動的方式,至于蛇的游泳、 鉆穴或攀援等運動,也不過就是這些方式的變化運用而已。 其中,側向運動只適于在陸地上使用,而伸縮運動則不宜于在 水中進行。
總的說來,在沒有四肢的情況下,蛇的各種運動方式,都 主要依靠以下各器官的作用:(1〉數目甚多(141?435個), 彼此關聯牢固而又靈活的椎骨;(2)軀干部幾乎每一個椎骨 都連接有一對肋骨;(3)寬大的腹鱗;(4)與椎竹、肋竹和腹 鱗有關的肌肉。
蛇的運動速度更是許多人關心的。曾經有人)用“跑衣”測 . 12 .
算過一些蛇的運動速度,結果發現蛇的運動速度并不比人快。 譬如,許多種蛇的較大速度是每小時1.5公里左右。幾種速度 敁快的蛇,每小時也不過6公里,與我們人類步行的速度差不 多。雖然有幾種身體細長的蛇如花條蛇等,在短時間內可以達 到每小時I5公甩的速度;非洲產的毒蛇曼巴在短時間內可以 達到每小時24公里的速度,但是并不能長時間連續地以這種 速度運動。我們之所以得出蛇跑得快的印象,固然是由于某些 蛇在短時間內的速度確實可以較快,另一個原因就是由于在 崎嶇不平的叢莽間,利于蛇的運動而不利于人的快步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