蝮蛇(Agkistrodonhalys),別名土公蛇、草上飛,是我國各地均有分布的一種小型毒蛇,除食用外,有很高的醫藥價值。它種原易得,養殖方法不難,是群眾致富的一項新型養殖業。全國除廣東、海南、廣西外、均有分布。頭略呈三角形,體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體側各有深褐色圓形斑紋一行。有較強耐寒性。多棲息于平原、丘陵地帶、荒野、田邊和路旁。
形態特征
蝮蛇體長60~70厘米,頭略呈三角形。背面灰褐色到褐色,頭背有一深色“∧”形斑,腹面灰白到灰褐色,雜有黑斑。
生活習性
常棲于平原、丘陵、低山區或田野溪溝有亂石堆下或草叢中,彎曲成盤狀或波狀。捕食鼠、蛙、哳蜴、鳥、 昆蟲等。蝮蛇的繁殖、取食、活動等都受溫度的制約,低于10℃時蝮蛇幾乎不捕食;5℃以下進入冬眠;20℃~25℃為捕食高峰;30℃以上的鉆進蛇洞棲息,一般不捕食。夜間活動頻繁,春暖之后陸續出勢尋找食物。
繁殖方法
仔蛇2~3年性成熟,可進行繁殖。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數蛇類不同,為卵胎生殖。 蝮蛇胚在雌蛇體內發育,生出的仔蛇就能獨立生活。這種生殖方式胚胎能受母體保護,所以成活率高,對人工養殖有利,每年5~9月為繁殖期,每雌可產仔蛇2~8條。初生仔蛇體長14~19厘米,體重21~32克。新生仔蛇當年脫皮1~2次, 進入冬眠。
使用價值
用蝮蛇作原料生產的一些貴重藥品能醫治多種疑難病癥。蝮蛇毒素是生產高效抗血栓藥物的原料;蛇干有祛風、鎮靜、解毒業痛、強壯、下乳等功效。 因此開展蝮蛇的人工養殖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蝮蛇純干毒粉在國際市場是黃金價的20倍,在國內每克價超過1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