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10月份為交配期。交配時,雄蛇伏于雌蛇體背部,尾部纏繞雌蛇,伸出交器,將其中1個伸入雌蛇泄殖腔內,射精后,雄蛇尾部下垂,使交接處分開,兩蛇仍有一段時間靜止不動;以后,雄蛇多先開始爬行,雌蛇恢復活動較晚。蝮蛇的懷卵數為5~40枚,1次交配后精子可在雌蛇體內儲用3年。蝮蛇為卵胎生,每年6~9月份產仔,每胎2~17條。初生仔蛇長219~341毫米,平均300毫米。雌蛇產前常不食、不動,性情較兇猛。產仔時,泄殖腔孔前面逐漸膨大,尾部翹起,蛇體收縮蠕動,泄殖腔孔張開,有時排出大量粘液。初生仔蛇包在透明膜內,破膜而出后即仰頭掙扎擺動。仔蛇無卵齒,在肛鱗前15~16或16~17腹鱗之間有“臍帶”。仔蛇爬行時,臍帶被擦落,此時可見臍縫,但很快即消失。不久即進行第一次蛻皮,蛻皮后仔蛇體長可增長10毫米左右。仔蛇的生長速度與活動季節的長短和食物的多少有關,一般經過兩年,即達到性成熟。

由于蝮蛇的生命力強,分布廣泛,數量很多,有較大的資源町供天然采收,所以,目前對蝮蛇的人工養殖較少。浙江省曾在定海縣試行過海島放養蝮蛇,效果很好。另外,在東北地區有些養蝮蛇取蛇毒的單位,采取春季收捕蝮蛇,集中人工飼養,定時取毒,到秋末,再將蝮蛇放回自然界,由其自己尋找越冬場所,進行冬眠。高度集中飼養,由于過量取蛇毒,加之飼料及人工環境條件都難滿足蝮蛇的要求,會使蛇生活力降低,使蝮蛇在越冬前其肥滿度達不到越冬要求,造成蝮蛇在越冬期內大量死亡。應通過系統研究,形成一套科學的繁殖保護措施,才能挽救目前蝮蛇數量急劇下降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