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過程,從病理生理學角度來看,可分為三個階段, 其臨床表現如下:
1. 休克微循環痙攣期休克早期由于血循毒的毒性作 用,毛細血管擴張,引起血容量的相對不足,以致靜脈回流量 不足,機體即迅速通過神經體液,盡量維持血壓和血容量,借 以延續生命。其特點為毛細血管收縮,以提高血壓和維持大 腦、心臟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應。
其表現為面色蒼白,口唇發紺,皮膚冷而干燥,尿少,體溫 升高或不升,神志清楚或煩躁不安,心率加快,呼吸深而快,血 壓正常或稍低,脈壓正常,眼底動脈有痙攣現象。
2. 休克微循環擴張期主要由于組織胺、5-羥色胺與緩 動素含量繼續劇増,腎上腺被掠抗,毛細血管擴張,引起血液 停滯,在內臟血管床最突出和最早發生。如同時存在血液失 凝則加重失血,靜脈回心血量驟減,血壓劇烈下降。
其表現為全身皮膚紫紺、濕潤,四肢厥冷,口唇干燥,脈弱 而快,脈壓小,血壓低甚至測不及,尿少或無尿,煩躁不安或神 志不清,常伴有呼吸衰竭,眼底動脈呈擴張現象。
3. 休克微循環衰竭期持久性的休克終于使代償機能 喪失,于是心排出量和血壓呈進行性降低,組織缺氧嚴重,并 影響大腦和心臟。此時周圍小血管呈麻痹狀態,且不再對加 壓素起作用。
其表現為全身皮膚粘膜紫紺明顯,四肢厥冷,毛細血管充 盈延遲,脈弱甚至測不及,昏迷或神志清晰,常伴有呼吸循環 衰竭,血管加壓藥物等治療無反應。
血壓變化在判斷休克發生時固然是主要依據,但在臨床 工作中更具有意義的是如何爭取早期作出診斷。凡有咯血, 尿量減少,早期出現醬油樣尿或血尿,血壓不穩定,脈壓差變 小,精神煩躁,創口反復出血,皮下廣泛青紫,局部腫脹迅速等 情況,都要瞥惕休克的發生。遇有年老體弱、兒童及中毒癥狀 嚴重者,要充分估計發生休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