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產仔的繁殖方式
蝮蛇的繁殖方式和大多數蛇類截然不同,它的繁殖方式為卵胎 生,也就是直接生產出來一條條破膜而出的蛇仔。每年的5 ~ 6月為 蝮蛇集中而又旺盛的交配期,受孕成功的孕蛇其胚胞在體內直接發 育成蛇仔。其產仔期在8 ~ 10月份之間,每次產幼蛇5 ~ 12條或 稍多。
蝮蛇初產幼蛇的長度為13 ~ 19厘米,個別體長者可達到20 ~ 22 厘米;其體重多為7 ~ 12克,個別大者可達到13 ~ 15克。新生幼蛇 當年蛻皮1 ~2次,體長增加1倍。體重增加2倍或以上的則可安全 越冬,反之要適時放生野外山林或淘汰利用。
蝮蛇與其他種類幼蛇明顯不同的是,幼蛇一經出生后便會自行 掙破胎膜迅速爬行,以期盡快擺脫殘余卵黃和蹭斷臍帶。剛剛出生 的幼蛇雖然弱小,但它們完全可以獨立生活。它們多數會在出生后 不久便進行第一次蛻皮,只是蛻皮后的幼蛇腹部仍有臍孔和躋溝。 幼蛇蛻皮后其體色變得更加鮮艷油亮,色斑也較之未蛻皮前更明顯 清晰;尾尖呈現嬌嫩的黃色或焦黃色,這又是它們有“焦尾蝮蛇” 或“焦吊”叫法的由來。
此時,蛻皮后的幼蛇活動迅速、反應靈敏,稍受驚動后便有強 烈的攻擊行為,并能咬死或吞食比它體重稍大的幼蛙和乳鼠,同時 伴有蛇毒液體分泌。因此,養蛇新手千萬不要輕易去徒手捉拿,以 免被其咬傷并出現中毒現象。
正是由于蝮蛇天生的這種良好繁殖方式,使得幼蛇能夠受到來
自母體更好的發育和保護。所以,它們的幼蛇成活率普遍較高,這 更是它們能在野外大量生存并順利繁衍“后代”的主因。尤其是9 月份以前出生的幼蛇,對人工養殖中的后續管理也非常有利。
2.進食和溫度與安全越冬有直接關聯
蝮蛇成年蛇消化頗慢的這一習慣,同樣在剛出生幼蛇身上也體 現得淋漓盡致。在只提供飲水不供食物的前提下,發現幼蛇亦能存 活很久。剛出生的幼蛇也是7 ~ 10天內不進食,多靠來自母體的卵 黃來維持自身營養和消耗;待10?12天以后才開始有少量的進食, 但它們對食物比較挑剔,只喜歡小泥鰍、蝌蚪、幼蛙和乳鼠等食物,有條件者應盡可能給予滿足。
雖然幼蛇出生不久即有初次蛻皮行為,其體長或體色很快增加 不少,但卻無法與第二年的活動高峰期相比較,因那時才是其體重 和體長明顯增加的良好時期。特別是北方9月份以后出生的幼蛇, 由于冬眠前它們大多沒有進食機會,所以越冬至來年結束冬眠前后 的死亡率特別高,有時竟多達40% ~ 50%或以上。由此可見,食物 對于幼蛇來說也是相當地重要,人工養殖時一定要堅決避免掉。
為有效避免幼蛇越冬時期出現過多死亡的現象,較好人為加溫 讓其在越冬前有足夠的食物攝人。此外,幼蛇越冬場所的環境溫度 宜保持在2 ~6攝氏度。環境溫度高于此冬眠溫度時,幼蛇的活動量 會明顯加大,其體內的營養消耗隨之不能停滯下來,這是造成明春幼蛇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若溫度降至零攝氏度或零攝氏度以下,
則體瘦體弱的幼蛇也會出現死亡現象。另外,濕度也是制約幼蛇死 亡的另一關鍵性問題,其越冬環境的濕度宜在55% ~65%之間。如 果長時間大于這個濕度條件,則幼蛇很容易患有寄生蟲、口腔炎、皮膚霉爛病等多種病害,嚴重者自然會導致最終死亡。
盡管多數幼蛇同成年蝮蛇一樣,均可生活在2 ~38攝氏度的環 境范圍內,但其較好生長溫度為27 ~ 29攝氏度。當外界氣溫低于 10 ~ 13攝氏度時,發現它們也多無進食的欲望;當溫度下降到4 ~5 攝氏度或以下時便會進人冬眠。大連蛇島和煙臺蛇島上分布的蝮蛇, 其耐寒能力要明顯強于東北三省的蝮蛇,當氣溫達到4攝氏度左右 或以下時,仍有部分出來活動的,零攝氏度才是它們活動的最低限度。所以說,遼寧和山東隔海相望的兩個知名蛇島上的蝮蛇,是蝮蛇大“家族”里的一個不朽傳奇。
在幼蛇長達4 ~6個月的冬眠期間,一旦有鼠類、黃鼠狼、野 貓、刺猬、雞、鴨、鵝等致命天敵人內,則會嚴重危害幼蛇的生存, 這點養蛇新手必須加以防范和注意,以免幼蛇由于人為管理疏忽而 喪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