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的繁殖規律前面章節已述及,這里只就飼養中的蛇的繁殖及仔蛇的飼養問題加以闡述。
(一)繁殖
在飼養中的蛇的繁殖力較低,其原因可能與密度較高、飼料不足、營養不良有一定 關系。但是如果條件適宜,蛇在飼養中也可以繁殖,這是必然的,只是目前還缺乏足夠 的經驗。目前一般蛇場內的仔蛇大部分都是雌蛇在野外交配后懷卵,被捕獲后所產;在 人工飼養條件下,蛇很少在場內交配。仔蛇經過人工飼養而發育到成蛇后再交配產卵 (仔)更少,也就是說飼養中第三代蛇更少見,其原因是仔蛇的飼養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 目前只是對蛇卵在人工控制下孵化取得了不少經驗,這對逐步發展養蛇事業是個良好的 開端。繁殖的研究需要抓好以下幾個問題:
加強孕蛇保護對孕蛇的飼養有別于其他蛇。雌蛇懷卵后應該經常保持安靜,少 驚動,保證良好的飼料和飲水,有一定的活動場所以防止早產或流產。對于飼養中取毒 用的蛇,在產卵季節而未產卵前不應取毒,產后也應間隔半月左右。對于卵胎生蛇種,產 前1個月、產后半個月不應取毒。有條件的把孕蛇、待產蛇同其他蛇分開飼養或單獨飼 養,待產卵(仔)后休息幾天再放入群養。這樣對保證胎蛇在卵內正常發育有好處,可以 提高仔蛇出生率。
增加雌蛇受孕率此項措施除了保證其營養等基本條件外,還應適當地調配雌雄 比例,一般認為3 : 1至5 : 1為合適,可以保證正常交配受精。雌蛇多,相對產卵 (仔)率也相應增加。
改善蛇卵的孵化條件蛇卵的孵化問題近年來研究得較多。人工創造的飼養條件 再好未必是蛇的理想生活環境,對于蛇卵孵化也一樣,研究較好條件是必要的。很多文 獻記載認為,人工孵化蛇卵出生率比自然孵化要高。其原因主要是人工孵化可以防止其 他天敵的侵害,減少氣候的影響。但關于蛇卵的孵化仍在探討之中。現在一般采用土法 孵化,即采用木箱或瓦缸作為孵化器。把孵化器放在較陰涼、通風的地方,孵化器內放 30cm厚半干的濕砂土(濕度以手握起成團、張手能散開為好),在上面做成盆狀窩,將卵 放在窩內孵化。蛇卵應橫放,絕對不能豎放,上面可覆蓋一些雜草,旁邊放一碗水,最 后將孵化器蓋好,防止昆蟲、鼠類等動物的侵害。在容器內放一支干濕溫度計,每周檢 査2次?3次,保證溫度在2(TC?27‘C之間,相對濕度50%?90%之間。如溫度過高應 把蓋打開通風幾小時,過低可移到陽光下照射,但不能讓蛇卵受陽光直射。隔1天?2天 將蛇卵上下翻動1次,這樣經過一段時期,仔蛇即可孵出。蛇的種類不同,其卵在體外 的孵化期也不同,同時孵化期與孵化條件有關。有的蛇種蛇卵產出后幾天即可以孵化出 仔蛇,有的蛇種蛇卵產出后需數月之久才能孵化出仔蛇。大多數蛇種蛇卵產出后如條件 較適宜,孵化期為1月?2月,如銀環蛇約42天,眼鏡蛇約51天,烏梢蛇約38天,尖 吻蝮蛇28天左右。
人工孵化過程中掌握好溫濕度是關鍵。一般蛇卵的最適生長溫度是20°C?27°C,耐受溫度是17°C?32°C,超出此溫度胎蛇死亡率逐漸增高;最適濕度為70%?80%,相對 濕度超過90%或低于50%,蛇卵可能腐敗或干癟,胎蛇死亡。保持這種環境的方法很多, 如通風良好,有一定的日照,保持基土不干,內部放一碗水,即基本可以維持在此溫濕 度范圍。當然有條件采用現代空調設備更為理想,并可以隨時記錄溫濕度。
(二) 仔蛇的飼育
蛇類的暫存飼養方法很多,但仔蛇的飼育經驗確實還很不足,是研究蛇類養殖的重 要課題。一是各種仔蛇的生活習性尚未完全清楚,因為仔蛇是某種成蛇的雛形而不是縮 形,其生理功能、生物特性都與成蛇不同。二是仔蛇體小,食物鏈也沒有完全清楚,再 加上生理功能不完善,對外界病蟲害和天敵的防御能力都很低。因此仔蛇在人工飼養下 生長為成蛇的數量很少,絕大部分在仔蛇和幼蛇階段就夭折,且多數在出生后半年內死 亡。仔蛇雖然也具有成蛇的某些特性,如出生后不久即脫皮(1天?10天內),可以張口 咬殺獵物,但本領很差。蛇對仔蛇沒有保護和喂養的能力和義務,出生后的仔蛇完全依 靠自己的獨立生活,在野外還可以覓食到一些昆蟲、蚯蚓、蟻卵等食物而發育成長。而 在飼養環境中如遇飼料難以保證而得不到食物,則易引起饑餓死亡,或營養不良、感染 某些疾病死亡。
盡管仔蛇的飼養比較困難,但由于近些年來養蛇事業的不斷發展,對兩棲爬行動物 研究的不斷深入,仔蛇的飼育也已有許多成功經驗報道,這些都是可喜的成果,有待進 一步推廣和驗證。目前仔蛇的飼育方法比較簡單,一般認為仔蛇出生后兩個月內只供水, 可以不給飼料,即使供給也很少捕食。這個階段主要是掌握好溫濕度,一般應保持在15°C 以上,濕度在50%以上。對于卵生蛇種,仔蛇可以不移出孵化器,而卵胎生蛇種仔蛇應 收集后統一放入較適宜環境,兩個月后應該喂以蚯蚓、昆蟲、小蛙等。有的蛇種仔蛇可 以食蟻卵,但應取早期卵,并且經常觀察,防止蟻卵孵化后的仔蟻咬蛇。較大蛇種的仔 蛇可以喂幼鼠、小魚、小泥鰍等,一般捕食率不高。在我國東北,蝮蛇產仔多在8月末 至9月上旬,產后很快進入冬眠期,大部分在入蜇前不進食也能越冬。在越冬條件較合 適的情況下,仔蛇一般出蜇較早,有條件出蜇后半月內應該供給食水。在長江以南各地, 蛇入蜇較晚,在入蜇前仔蛇能有進食機會,可增強越冬能力。為了使在飼養中的仔蛇及 時得到營養的補充,可將蛙或其他小動物剁碎,小心地填飼。我們曾經試用過奶粉調成 糊狀,每次0. 5ml?lml喂給仔蝮蛇,收到一定效果,部分仔蛇可以接受并且成長較快, 但必須掌握喂飼時的氣溫應在15€以上,否則不消化或反胃。這些方法對于大量的飼養 來說仍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甚至引起很多副作用。
有人提出仔蛇出生后不久即按雌雄分別飼養,飼養2年后再將一定比例的雌雄幼蛇 混放在一起,可能對其生長有一定的好處。仔蛇區分雌雄的標志是:雌蛇相對頭小,尾 短;雄蛇頭大,尾尖細而長,肛孔可擠壓出半陰莖。
關于仔蛇越冬問題還沒有專題報道。一般認為與成蛇相同,因為在野外環境,不同 年齡甚至在同一地區不同蛇種都可以在一起越冬。但仔蛇在伺養過程中的越冬問題是否 與成蛇有差異還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三) 選擇和育種
野生動、植物在轉變為人工飼養或栽培過程中,優良品種的選擇、新品種的產生一 直被作為主要課題進行研究,養蛇同樣也需要對此問題進行探討。但由于在養蛇過程中 還有許多更基本的問題沒能完全解決,因此優良品種培育和改良問題還沒有作為重點。目 前對種蛇的選擇標準是:親本應該體長而健壯,肌肉豐滿呈圓筒狀,體表油光發亮,色 彩鮮艷明亮,活潑好動,無傷無病者。盡量防止近親交配。一般按雌雄比例3 : 1?5 : 1 混放一起,交配期密度不宜過高,防止相互毆斗。在接近產卵(仔)期,對已懷卵蛇應 分開飼養保持安靜,少驚擾。
生存斗爭規律決定了強者生,弱者亡,自然優勢品種得以保留。如在自然界中,只 有群蛇相爭的勝利者或者冬眠出蜇后生命力強、身體強壯的雄蛇才有交配的機會。實際 上經冬眠后,一些老弱病殘蛇多已被自然淘汰死亡,幸存者生命力也很弱。因此,能夠 保持生育能力的多為體健、無病的蛇。盡管蛇家族的種類繁多,但蛇在繁殖習性上有一 大特點,就是存在著種類的生殖隔離,即各自都保持自己的獨立性,不同種類的蛇一般 不進行交配,因此不存在中間型。是否通過人工雜交可以獲得中間型,中間型飼養有何 實際意義,目前尚未見到專題報道。但根據生物特性分析,在蛇之間種系相近的情況下 可以進行人工雜交,即也有可能獲得中間種系。但有待進一步研究和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