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畜牧水產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份。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畜牧水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有很大提高,1997年糧食產量達到49250萬噸,糧食的增產為發展畜牧水產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我國幅員遼闊,動物資源豐富,發展特種養殖業,不僅可以豐富人民的生活水平,為人類提供肉、蛋、奶、皮毛、野味、藥材、工業原料等消費品,而且有利于農林牧漁業生產,有助于改善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和資源保護。
以生產為目的特種動物養殖業已有300多年的歷史,近幾十年才得以較快發展。由于全國各地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差異很大,特種動物的分布極不均勻,這就要求我們對特種養殖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有全面的規劃,因地制宜地進行分類指導,以便發揮各地區優勢,不斷提高生產和經濟效益。
近年來畜牧水產業的廣闊市場已成為一個新的投資和消費熱點。不少有識之士看好特種的動物養殖業的前景,以致于出現了特種養殖業的投資過熱。一些投資者簡單的認為特種養殖業的投資回報率高,使許多項目在缺乏認知的科學實驗基礎的情況下匆忙上馬,從而造成重復投人,資源浪費和市場的混亂,嚴重阻礙了這一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綜合起來看,目前我國的特種動物養殖業面臨著以下幾大問題:一是缺乏強有力的
宏觀調控體系。多行業、多部門從事特種動物生產,不但造成資源的浪費、重復生產,而且造成盲目的競爭;二是保障體系不健全,自我保護機能不完善,波動性很大;三是生產水平不高、成本高、效率低;四是從業人員素質亟待提高,特別是科技意識和經營管理水平;五是不注意選種及提高品種的質量;六是缺乏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對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估計不足;七是在人工飼養條件下野生動物疾病明顯增多;八是產后及產品綜合加工水平急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