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又名癩蛤蟆,是兩柄綱無尾目蟾蜍科動物。其藥用為 中華蟾蜍、黑眶蟾蜍的耳后腺及皮膚腺分泌的白色漿液加工成的 蟾酥。蟾酥是名貴中藥材。蟾蜍也供藥用。主產于江蘇、山東、 安徽、浙江、湖北等省,江西、湖南、廣西、廣東、云南、貴州、 臺灣等省(自治區)也有出產。隨著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對蟾蜍 尤其是蟾酥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蟾蜍的野生資源卻日趨減少。 將蟾蜍由野生變為人工飼養,增加蟾酥的提取量,前景十分看好。
(―)生物學特性
1.形態特征
(1)中華蟾蜍中華蟾蜍形似蛙而較大,體長一般在10厘米 以上。體粗壯,頭寬大于長,吻端圓,吻棱顯著。鼻孔近吻端,眼睛間距大于鼻孔間距。鼓膜明顯,口內無働骨齒、上下領齒。 前肢長而粗,指趾略扁,指側微有緣膜而無蹼,指關節下瘤多成 對。后肢粗壯而短,脛跗關節前達肩部,趾側有緣膜,蹼尚發達, 內躕突長而大,外蹢突小而圓。皮膚極粗糙,頭頂部較平滑,兩 側有大而長的耳后腺。其余部分滿布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疣,排列 較規則的為頭后瘰疣,斜行排列與耳后腺平行。腹面皮膚不光滑, 有小疣。體色變化較大,在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 側有淺色斑紋;雌性背面顏色較淺,瘰疣呈乳黃色,有棕色或黑 色細花紋。雄性較小,前肢內側三指有黑色婚墊,無聲囊。
(2)黑眶蟾蜍黑眶蟾蜍外形與中華蟾蜍相似,體長7?10 厘米,雄性小。頭高,頭部沿吻棱、眼眶上緣、鼓膜前緣及上下 頜緣均有非常明顯的黑色骨質棱或黑色線。頭頂部下凹,皮膚與 頭骨緊密相連。前肢細長,末端呈黑色;后肢短,趾側有緣膜, 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不明顯,內踱突略小于外踉突。皮膚較粗 糙,除頭部外,表皮布滿大小不等的圓形疣粒,疣粒上有黑點或 刺。頭兩側有長橢圓形的耳后腺,近脊中線由頭至臀部有兩縱行 排列較規則的大疣粒。體大的黑眶蟾蜍腹部滿布小刺,一般為黃 棕色略具棕紅色斑紋。腹面色淺,在胸腹部具有不規則而較明顯 的灰色斑紋。
2.生活習性
蟾蜍常穴居于田間、水邊等潮濕的泥土中或柄息在石塊下、 草叢間,在雜草叢生的地方分布最多。白天通常隱蔽在陰暗處, 傍晚則多在田埂、河邊、道路或房屋周圍活動和覓食。冬季多鉆 人水底的淤泥或爛草內冬眠,少見于磚縫或土穴中。氣溫降至 l0°C時便停食而進人冬眠狀態,翌年春天當氣溫回升至l0°C以上 時便陸續出蟄。隨著氣溫上升,空氣相對濕度達90%時,開始進 人繁殖季節,在安靜的水塘內或河流岸邊的草叢或淺水處交配繁 殖。蟾蜍是肉食性動物,喜覓食貝殼類、多足類、昆蟲類和軟體 動物,如蝸牛、咭蝓、嶂螂、螞蟻、蟋蟀、蝗蟲、螻蛄、蜂類、 蝽象、蝦類、蚯蚓、蝶類和蛾類的成蟲及幼蟲。它是玉米螟、棉 鈴蟲、黏蟲等多種農作物害蟲的天敵。
4.繁殖特性
蟾蜍是脊椎動物中由水生過渡到陸生的兩棲動物。雌、雄體 在水中交配、產卵,體外受精。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出蝌蚪(幼 體),形狀似小魚,以鰓呼吸,經過2個月變態發育,尾部消失而 變成蟾蜍,并開始到陸地生活。同時,其皮膚分泌黏液幫助呼吸。 內部器官系統也逐步完善,幼蟾蛛經過2?3年生長,中華蟾蜍長 至7厘米、黑眶蟾蜍長至6厘米時,雄性前肢內側3指出現黑色婚 墊,雌體卵巢有成熟卵。性成熟的蟾蜍每年春季繁殖。繁殖時雌、 雄體互相抱對,雄性用后足掀動溝底的泥水向外排精,雌性隨之 排卵,精子與卵在體外相遇而使卵受精。每只雌蟾蜍1年產卵2?5次,共產卵約5000粒。
(二)養殖技術
1.人工繁殖
雌、雄蟾蜍在體態上有所區別:雄蟾蜍背面呈黑綠色或黑褐 色,體側有淺色斑紋;雌蟾蜍背面顏色較淺,瘰疣呈乳黃色,腹 部具乳黃色與棕色或黑色花紋。在每年3?4月蟾餘繁殖期捕捉野 生蟾蜍,或在養殖場內選擇個體大、健壯無病、發育良好的成年 蟾蛛作為種用。挑選出的雌、雄蟾蜍放人產卵池。產卵池面積宜 為10米2,水深約30厘米,水溫保持20?25T:,每平方米放養 雌、雄種蟾蜍1?2對,雄蟾蜍注射絨毛膜促性腺激素300國際單 位,雌蟾蜍注射量加倍。每天1次,連用2次。雌、雄蟾蜍性成熟 后,在夜間交配受精,次晨產卵于水底。可將卵塊收集,放人飼 養場地或養殖池內進行孵化。
2•養殖場地選擇
蟾蜍養殖場地宜選擇村莊附近,四周長有茂盛草叢,靠近水
抑,便于排灌的水田、池塘或水溝。池、田、溝內水宜靜止,水 /¥ 20?25厘米,水中長有一定密度的雜草,以利于蟾蜍生長。養 VI場四周宜砌筑圍墻,保持環境安靜,并防止蟾蜍逃逸。圍墻內 賢留有草坪,供蟾蜍棲息和活動。也可以在飼養場內用磚砌養殖 池,面積大小因地制宜,一般為10米X4米,水深為20?25厘 凇。養殖池周圍種植水草和其他雜草。
8.飼料組成
蟾蜍卵孵化出的蝌蚪,2?3天內便開始覓食,但這時仍以卵 脫為主要食物,以后逐漸攝食動植物的碎屑、水中微生物和浮游 牛物。稍大后攝食豬牛糞、糠麩類、嫩草、蔬菜下腳料、淘米泔 水、豬血和魚腸等。當蝌蚪變態后長成蟾蜍時,則以昆蟲、軟體 動物為食物,通常喜食甲蟲、蛾類、蝸牛、地蠶、蠅蛆、白蟻、 孑孓,也攝食蚯蚓。當飼料不足時,可以點燈誘蟲做活餌。規模 養殖較大時,必須事前準備足夠的飼料。通常養殖蝸牛、蚯蝴、 繩蛆以滿足其對飼料的需求。如果以蚯蚓、蠅蛆作為飼料,投喂 前應以清水沖洗干凈。
9.飼養管理
(1)蝌蚪飼養管理蝌料生長期的適宜溫度為16?28°C,養 殖池內宜保持水深20?40厘米,防止蝌蚪被烈日曬死。較好在池 上搭棚遮陽,防止水溫升髙。大雨后要及時排水,防止池水溢出 池外,引起蝌蚪逃逸。飼養蝌蚪的水質既要清新,又要投放適量 的腐熟有機肥作為食料。若水質過肥或水質惡化,必須及時更換 清水。飼養池蝌蚪的放養密度,以每平方米2000?3500只為宜; 20日齡則要調整為每平方米500?1000只;30日齡,為每平方米 200只。飼養至一定階段后,要及時按體態大小分級疏養,以利于 蝌蚪生長發育。蝌蚪期投喂的伺料為豬牛糞、麥麩、菜屑、嫩草、 豬血及廢棄食物,投喂量以剛好食完為度。
(2)幼蛙.成蛙飼養管理剛孵出的蝌蚪經60天生長發育 后,開始變態成為幼蛙,并從單一水體生活轉為水陸兩棲生活。 這時池中飼養密度宜為每平方米100只。以后隨著幼蛙長大,逐
漸減少為30只。所投喂的飼料主要是螞蟻、螻蛄、孑孓、蝌蚪及 其他昆蟲。幼蛙生長較快,伺料的投喂量要逐漸加大,并注意觀 察其食量變化,相應增加投喂量。投放的飼料量以當天基本上能 食完為度,以免浪費。由于飼料供應量增大,應通過夜間點燈誘 蟲,養殖蝌蚪、蠅蛆或堆肥育蟲加以解決。
(1)越冬管理每年10月以后,氣溫不斷下降,必須為蟾蜍 準備好越冬場所,以保證其安全越冬。通常把野干草或稻草放在 養殖場地內或養殖池的四角,讓蟾蜍潛人草堆內冬眠。有條件的, 可將蟾蜍集中于25°C的溫室內越冬。翌年天氣回暖出蟄覓食時, 再放回原養殖場池內飼養。
(4)病害及天敵防治蟾蜍的適應性和抗病力極強,在飼養
過程中迄今尚未發現病害。但人工養殖因密度增大,必須注意觀 察,一旦發現病害,要及時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檐蜍施行人工 取漿后,應放在干燥清潔處,嚴防傷口感染引起炎癥。
蟾蜍在蝌蚪期和幼蛙期常遭受雞、鴨襲擊,而蛇、黃鼠狼也 會捕食幼蛙或成蛙,應加強防備。一旦發現即予以人工捕捉或驅 趕。另外,養殖場內禁止堆放石灰、農藥,以防蟾蜍誤食而受 毒害。
13.用蟾蜍飼喂蛇
(1)常用蝤蜍飼喂蛇的品種金環蛇、銀環蛇、眼鏡蛇、尖 吻蝮、蝮蛇、百花錦蛇、黑眉錦蛇、三索錦蛇、過樹龍、青竹蛇、 白唇竹葉青、水律蛇。
(2)用蟾蜍飼喂蛇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1)用蟾蜍飼喂蛇類,一般幼蟾蜍喂幼蛇,成蟾蜍喂成蛇,喂 前將蟾蜍腳折斷投人蛇場或籠內讓其自由捕食。
(2)蟾蜍要與其他餌料搭配飼喂。蟾蜍占活餌料總量的1/3? 1/2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