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學家把所有的蛇歸為蛇目。蛇目中又分為許多科,科以 下分許多屬,屬以下才是種。例如,我國大約有200多種蛇。因 每種蛇的形態特征不同,分別隸屬于9個科,其中包括有毒蛇和 無毒蛇兩大類。前溝牙類毒蛇包括眼鏡蛇科和海蛇科。后溝牙類 毒蛇包括在以無毒蛇為主的游蛇科之中。管牙類毒蛇包括蝮蛇科 和蝰蛇科。無毒蛇類包括盲蛇科、蟒蛇科、閃鱗蛇科、鈍頭蛇科。
(一) 喜穴居生活的最小的蛇——盲蛇類
我國產的一種盲蛇體長約16厘米,體形很像蚯蚓,褐色,背 面色較深,有紫色光澤;生活于泥土中,以小昆蟲的卵或幼蟲為 食。因其能吃白蟻及白蟻卵,故是一種益蛇。該蛇主要分布在南 方各省。
(二) 體形較大的蛇——蟒蛇及蚺蛇類
我國常見的蟒蛇又稱金花癖蛇、黑尾螃或南蛇,產于南方的 幾個省,生活于熱帶或亞熱帶的森林中;體長可達6米,頭小, 吻端扁平;體背及兩側均呈云豹狀大塊花斑,頭背灰褐或棕色; 其皮可制樂器,肉可供食用;為無毒蛇。
(三) 多種多樣的無毒和有毒蛇——游蛇類
我國的游蛇科蛇也很多,現僅介紹常見的游蛇亞科無毒蛇。
1.陸棲類
1.火赤鏈又名赤鏈蛇、紅斑蛇,分布很廣,在我國南北 廣大地區較為常見;生活于田野及村莊附近;體長可達1.2米, 背黑色,有70條左右窄紅色橫紋,頭部鱗片黑色,有明顯紅色 邊;通常以魚、蛙、蜥蜴為食。
2.黑眉錦蛇又名黃頷蛇,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河 北省也有發現;喜在房屋內及其附近居住,尤其愛偷食雞蛋,在 高山、草原、園地等處亦有其蹤跡,體長達1.5米以上,眼后有
兩條明顯黑紋延伸到頸部,形如黑眉,故名黑眉錦蛇,嘴面t灰 色或土灰色,體后有4條久走黑帶,腹部黑白色相間;常以電、
鳥、鼠為食,性較兇暴,遇乂時豎起頭作攻擊狀。
(3)頸棱蛇又名偽t蛇,分布于我國南方,生海在高山草 叢中。體長60?80厘米,k部略呈三角形,頸部明顯,背頂黑褐 色,上下唇紅磚色,喉部±黃色,背部有方形及摘圓胲黑渴色斑 紋,腹部黑褐色。以兩棲類動物為食。
2.樹棲類
如過樹蛇分布于我國云南及海南省,常棲息于樹±1,亦見于 陸地。體長約1米,尾很長,約30厘米,能纏繞樹枝,體背主要 為棕綠或藍綠色,后端褐色。以蛙及蜥蜴為食。
真正樹棲的蛇如翠青鉈,又名青竹標、小青、青龍。分布在 我國南方各省。是山區森林中常見的樹柄蛇。體長約1米,尾長 20厘米,體背側呈鮮草綠色,腹面淡黃綠色,極為美麗。性溫和, 不咬人,主要以蚯蚓或昆蟲為食。
1.穴居類
如鈍尾兩頭蛇,分布于我國南方各省,高山及平原均有,喜 穴居。體長26?36厘米,頭鈍,尾鈍圓。尾端有像頭的形狀和斑 紋,且有作為頭部的行動習性,初看很像兩端都有頭的樣子,故 常被人誤認為是有兩個頭的蛇。其體色一般為灰黑或灰褐色,有 網狀或縱走斑紋,腹部有的呈橙紅色。主要以蚯蚓為食。
2.水生類
水赤鏈游蛇又名水游蛇,是我國南方各省最常見的水生無毒蛇, 生活于水田及池沼的污泥中。體長60?70厘米,背面灰褐色,體側 有黑色橫紋,兩黑色斑之間橙黃色。喜食黃鱔、泥鍬等魚類。
山溪后棱蛇,分布在我國南方山地,生活于山洞中,喜錯在 巖石、沙礫及腐爛植物之下,晚上易于發現,離水后不能長A生 活。體長約40厘米,體背呈橄欖棕色,有規則的黑狄紋,腹西色 淺無斑紋。以蚯蚓為食。
另外,我國產輕微毒性后溝牙類游蛇科蛇還包摶兩汁ne科:
一是仰鼻蛇亞科毒蛇,其特征是鼻孔都朝上,位于吻的上方,且 都為水生種類,常見的有泥蛇,又名中國水蛇。該蛇只產于我國 南方各省。體長50?70厘米,背側為橄欖色,有黑色縱斑,腹面 黃色。棲于稻田、池塘及水溝等地,以魚為食。二是側鼻蛇亞科 毒蛇,其特征是鼻孔位于吻的側方,都為陸生或樹棲種類。常見 的如繁花蛇,又名褐斑蛇,分布在南方各省。體長約80厘米,背 灰褐色,每側有明顯交互排列的暗褐色斑點兩列,頭頂有“八” 形條紋,腹面白色。棲息于山區叢樹上,被驚擾時頭昂起,彎曲 成S形,能向前伸直,作攻擊動作,尾長能纏繞樹干,也能擺動。 以鳥及蜥蜴為食。
(四)戴眼鏡的前溝牙毒蛇——眼鏡蛇及其近親
下面介紹的都是毒蛇。分為明顯的4個科。以其毒牙的結構 來看,可分為兩大類,每大類包括兩個科。前溝牙類毒蛇有眼鏡 蛇科及海蛇科的蛇;管牙類毒蛇有蝰蛇科和蝮蛇科的蛇。
我國常見和最出名的眼鏡蛇類有兩個屬,即環蛇屬和眼鏡蛇 屬。它們都是陸棲種類。
環蛇屬的蛇頭部僅稍大于頸部,不成三角形,而且在發怒時 頸部不會膨大。如金環蛇,又名金甲帶,主要分布在我國福建、 廣東、廣西、云南地區。體長達1.8米,尾極短,末端鈍圓,體 黑色與黃色環帶相間,腹部呈白色。棲息于山地,常見于潮濕地 區或水邊,怕見光線,白天往往盤著身體不動,把頭藏于腹下, 但到晚上非常活躍,捕食蜥蜴及魚類等,并能吞食其他蛇類及蛇 蛋,其毒性非常劇烈,但平時不主動咬人。另一種與金環蛇相似 的銀環蛇,又名銀甲帶,分布在我國南方各省,未見于國外。其 尾比較細長,體色為黑白環帶相間。
我國常見的眼鏡蛇,又名膨頭蛇、扁頸蛇、五毒蛇,分布在 南方各省,棲于山地森林、平原水邊、墻基和洞穴中。體長可1米多長背部黑褐色,有狹的黃白橫紋15條,腹面黃白色。以魚、 蜥蜴、鳥及其蛋、鼠類等為食,也有的吃其他蛇類。還有一 見而極出名的叫大眼鏡蛇,即眼鏡王蛇,又名過山風、扁頸
蛇,產于我國南方的幾個省,是世界上較大最兇猛的一種毒蛇, 性極兇,喜白天活動,即使不受驚擾,也會突然主動咬人。體長 可達3米,體色灰褐,有40?54個窄而淡的橫紋。棲于密林中, 水邊也有其蹤跡,有時爬到樹上。以其他蛇類及蜥蜴為食。
(五) 海里生活的前溝牙毒蛇——海蛇類
例如,細腹鱗海蛇,又名黑脊海蛇,體長70厘米左右,頭 窄,吻長,體側扁,尾部更扁,背呈黑褐色,腹部及體側呈淡黃 色,尾部黃色,有黑斑。又如青環海蛇,又名斑海蛇,體長1.5? 2米,頭體細長,后端側扁,體色黃或橄欖色,有黑橫帶,幾乎完 全環繞身體。以魚類為食。
(六) 無頰窩的管牙類毒蛇——蝰蛇類
產于廣東、廣西及臺灣的蝰蛇,通常體長約1米左右,最長 的可達1.3米;吻鈍,頭前端較窄后端較寬,鼻孔大,無頰窩, 體背側棕色,有3列大圓形黑斑,腹鱗有半月形深灰斑點。居于 平原及高山,捕食鼠類,為卵胎生。我國東北產的另一種蝰蛇, 體較粗短,長約60厘米。
(七) 具頰窩的管牙類毒蛇——蝮蛇類
我國產的蝮蛇類有兩個屬,即蝮蛇屬和竹葉青屬。
蝮蛇長可達70厘米,頭三角形,背部灰褐色,兩側有黑褐色 的斑紋,腹部灰黑色,有許多不規則的黑白小點。蛇島所產的蝮 蛇,體背側呈波浪狀橫紋,為卵胎生,性兇猛,居于平原或較低 的山區,以鼠類、鳥類、蜥蜴及蛙類為食。
該屬常見的還有五步蛇,又名百步蛇或尖吻蝮蛇。這種蛇僅 見于我國南方各省,是我國的特產。該蛇頭大,呈三角形,其與 蝮蛇最明顯的區別在于這種蛇的吻端尖而向上前方突出;體長可 達1.5米,背部有灰白色的方塊花紋,兩側有“A”形暗褐色的 大斑紋,腹部白色,兩側及中部有黑色大斑點。棲息在山地,常 生活于樹木較多的落葉或巖石上,以鳥類及鼠類動物為食。這類 蛇雖毒,但可作藥用,能治風濕、麻風等病。
竹葉青屬蛇的主要特點是頭頂上有細小的鱗片,沒有大而對 稱的鱗。最常見的有竹葉青,又名青竹蛇,分布于我國南方各省, 生活于山區樹林中,尤喜在山澗旁邊的樹叢中;為樹棲類,尾有 纏繞性,適應樹上生活;多在夜間活動,常見在山區溪流旁,捕 捉蛙類及小鳥、鼠類為食。毒性不甚強,被咬后較易治療。該蛇 長約70厘米,頭亦呈三角形,體背綠色,腹面深綠色,是樹棲生 活很好的保護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