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飼養的幼蛇成活率遠較野生環境下高。人工養殖的烏梢蛇 成活率可以接近100%,而在自然環境中只有30%左右。所以開展 對幼蛇的伺養管理的應用研究是養蛇業中一項重要的課題。
(一)幼蛇的形態與習性
剛孵出的幼蛇,不同的種類其長度不同,一般其長度約為成蛇 體長的1/5左右(表6-1)。
表6-1 成蛇與幼蛇的度
蛇名 |
成蛇的長度(毫米) |
出売幼蛇的長度(毫米) |
雄 1541 |
281 |
|
雌 1403 |
||
雄 1936 |
308 |
|
雌 1640 |
||
雄 1450 |
295 |
|
雌 1380 |
剛出殼的幼蛇,在泄殖腔孔前方有一卵黃血管的痕跡,是為臍 孔,狀似一條裂縫。這臍孔處有的還會拖有臍帶,但很快脫落。養 殖一段時間后,臍孔漸次由明顯而變為不明顯,終至消失。
幼蛇出殼后就能活潑地四處爬行。幼眼鏡蛇還會追擊小白鼠, 但幼時未見取食欲望。銀環蛇則顯得溫順,在就近黑暗的隱蔽場 所,它們會藏身其中,如躲到木板、磚塊下或草堆里。若有疏松的 土堆,銀環蛇幼蛇還會鉆入其深處。
幼蛇出殼時體內存有卵黃,作為初生時的營養供應,但在數天 后就會開始自行捕食。幼蛇捕食的小動物,既有與成蛇捕食相同的 種類,也有成蛇很少捕食的種類,例如蚯蚓、昆蟲等。幼蛇對食用 的動物種類,各有所偏愛。如幼眼鏡蛇投喂蛙、蟾蜍、泥鰍等,雖 亦吃但不喜歡;可是喂給壁虎,無論是活的或其尸體的整條及尸 段,均甚愛吃。
幼蛇的生長速度,一般以體重、體長來衡量,體重的增長速度 遠比體長增長為明顯。現以銀環蛇為例,若以孵出時的長度和重量 作基準定為1的話,其生長中體長和體重的增長倍數大致如表6 -2所示。
在自然中,幼蛇的天敵較多,但索取的食物種類也相應地比飼 養環境中為廣泛。越冬場所的選擇,在自然環境中若選擇不當,也 會凍死,有人發現寒天時銀環蛇幼蛇凍死于草叢中。一般認為,幼 蛇在自然環境中有較高的死亡率。
表6-2 銀環蛇體長和體重的增長倍數
年齡 |
體長為初生時的倍數 |
體重為初生時的倍數 |
1 |
2 |
2?3 |
2 |
2.5 |
4. 5?7 |
3 |
3. 5?4 |
11. 5?14. 5 |
(二)幼蛇的飼養方法
幼蛇的養育,主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適宜的飼養;二是越冬 問題。在伺養方面,可先采用高約15厘米,寬50厘米,長100厘 米的木箱來養,上方加紗窗,木箱底部填土5厘米,角上放淺水 盆,水盆底部應留孔隙。由于水盆的里面盛有水,夏天時可以保持 在較低溫度,幼蛇(如幼銀環蛇)十分喜歡躲在盆底的孔隙處,也 可以在箱內放些磚塊或木板,讓幼蛇在其下藏身。投入小動物后,幼眼鏡蛇一般會自行捕食,但幼銀環蛇嘴遠比幼眼鏡蛇小,而且對 食物挑剔,故通常以小水蛇(水蛇剛產出的仔蛇)、小鱔魚之類喂 之,也可喂給蚯蚓等。
當幼銀環蛇饑餓時,有的會發生同類相食的情況,而特地喂食 小動物,大多不一定取食。這涉及投喂的食物種類和數量,以及喂 食方式。小動物可放在水盆或木板上,多放幾種,水盆里的水宜 淺。小動物均應是活的,如果死的則必須新鮮。通常銀環蛇幼蛇, 若共置于布袋中,不致同類爭食。可是,若將許多幼銀環蛇放在一 只陶罐里,就很容易發生這種彼此吞食現象,很有可能某些幼銀環 蛇是把其同類當鱔魚、泥鰍之類吃的。根據這一啟示,可于傍晚將 幼銀環蛇移放到裝有許多小動物的陶罐或缸里,這樣,它們取食就 方便得多。幼蛇大多在黑暗而寧靜的環境下取食。木箱應透氣、透 光,但不能有洞或縫隙,不然很易逃走。木箱宜有較大活動空間, 以供幼蛇爬行運動。箱底的土中,可放人較多蚯蚓,便于幼銀環蛇 自行取食。
夏季幼蛇出生后7?10天一般不進食,特別是前3天,主要靠卵 黃自體營養,隨著日齡的增長,卵黃吸收盡后,幼蛇的活動能力逐漸 增強,便需要從外界攝取營養。幼蛇主動進食的能力較差,開始時可 ±真食或提供豐富的人工流體飼料,如卵黃、牛奶等,人工引誘其采食; 以后陸續給蝌蚪、幼蛙、乳鼠以及各種配合伺料;待生長到一定時期, 即可投給較大的動物,如小白鼠、大白鼠、成蛙、蟾蜍等。
蛻皮期是幼蛇飼養的關鍵階段,幼蛇生長速度快,蛻皮的次數 較多。食物豐富時,生長較快,蛻皮的次數也增多。蛇蛻皮時不食 不動,易遭到敵害的侵擾,剛剛蛻皮的幼蛇皮膚易感染病菌,必須 精心護理。
(三)幼蛇的人工喂飼方法
有些幼蛇不能自動取食時,可作人工喂伺,具體方法有以下 幾種:
1. 流汁飼料
取新鮮去殼的生雞蛋一個,攪勻后放在碗內,加一滴魚肝油, 2毫升復合維生素B,一片研成粉末的鈣片及適量面粉等,然后全 部混勻(加面粉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黏度,若稀則容易從蛇口中吐 出),取上述伺料灌喂。
灌喂的方法是,取一支已用光 的白色透明的圓珠筆芯,頭上用火 燒后拉一下,使之圓鈍,將其套在 注射器的頭上。再將上述飼料吸 人,然后把筆芯的前端塞人幼蛇口 中,緩慢推人幼蛇口內。推入時,
幼蛇可能咬住筆芯,這時不能猛推 猛拉,以防傷牙,推入深度約為5 厘米左右,然后注人上述液體。注 射前,筆芯內不宜有氣泡,應灌滿
才注入幼蛇胃中。一般約5天左右灌一次。上述注射法,也可用洗 耳球代之(圖6-8)。灌后可把幼蛇放于遠離其棲身處,使其爬行 一段距離才能到達窩中,這樣對防止嘔吐有助。流汁的溫度應與室 溫保持一致,或是略高1°C?2°C。如果明顯低于室溫,有時容易 引起反胃而嘔吐。
2. "尸僵”泥鰍
如果用活的小泥鰍(或鱔魚)等喂給幼蛇,則因這些小動物體 軟,很難操作。所以采用使上述小動物產生“尸僵”的辦法飼喂。 使之產生尸僵的方法是:將泥鰍放在水中,逐漸加人熱水,達 40°C?50°C時,泥鰍就熱不可耐,劇烈掙扎后死去,并很快僵硬。 一待僵硬就可取出喂之(不宜讓這種僵硬的泥鰍在水中久泡)。
用鈍頭的鑷子,一只手抓住幼蛇的頭,將幼蛇的口略微開啟, 另一手用鑷子挾住尸僵泥鰍前端,將泥鰍頭納入幼蛇口中,徐徐推入。直至全部推人后,捏合幼蛇兩頜,在其腹面徐徐由上往下揉 之,將泥鰍推人離口 10厘米左右即可。
1. 魚腸
魚腸很軟,用一般的辦法難以喂入。一般用一條光滑的細竹、 木或金屬的光滑細竿,塞人魚腸內。魚腸末端比細竿長出2?3厘 米。上述細竿前端推人蛇口后,再徐徐推人,直至盡后,一推一拉 地將魚腸留于蛇腹才抽出細竿,再在蛇的腹面自上至下揉幾下,使 魚腸全部進人蛇胃即可。以上食物喂前、喂后,可各稱一下幼蛇的 體重,這樣可以知道所喂重量。稱喂入的重量時,可以把幼蛇裝人 塑料網袋中。這樣便于掌握其喂入量,以利總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