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梢蛇(Zaocy5 d^umnades) (圖18)又名烏風(fēng)蛇或烏蛇、黑鳳蛇等。分類屬于爬行綱、游蛇科的一種無毒蛇。此蛇肉性平、味甘、可食,將蛇剖腹去內(nèi)臟,用柴火熏傘太噼。疊黑色為度,再曬干或烘干成為干品是傳統(tǒng)中藥材,有祛風(fēng)、通絡(luò)止痙的作用。主治風(fēng)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fēng)口歪眼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fēng)、麻風(fēng)、疹癬、瘰疬、惡瘡。蛇膽入藥有消炎、止咳、明目、益肝的功能。

烏梢蛇體形較粗大,長可達2米左右,一般雌蛇較雄蛇短,頭扁圓,眼大,口闊,無毒牙,鼻大呈橢圓形,位于兩鼻鱗之間,前鱗略比后鱗大,頰鱗低矮。有1片較小的眼前睛鱗。眼后鱗2片,上唇片為3、2、3片,第7片較大,下唇片10片或11片。頦鱗2對,頭頸部分界不明顯。上唇及喉部呈淡黃色。成體背面呈棕黑色或綠褐色到黑褐色。烏梢蛇的背鱗為偶數(shù)行。前段背脊有2行鱗片呈黃色或黃褐色,其外側(cè)的2行鱗片則呈黑褐色縱紋,體中部不顯而趨于消失。背鱗前端16行,后端14行,僅背脊中央2~4行起棱。腹棱片有201片,腹面呈灰黑色,尾部漸細而長。肛鱗對裂,尾下鱗58對。幼蛇背面灰綠色,有4條黑線縱貫全身,腹面灰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