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名】飯鏟頭、飯匙倩(臺灣)、吹風蛇、蝙蝠蛇、萬蛇、扁頭風、烏肉蛇、噴雞蛇、犁鏟頭、扁頸蛇、膨頸蛇、扁頭蛇、犁頭撲、撲蛇、吹風鱉、白頸烏、琵琶蛇、飯匙頭、包呼(云南景頗語譯音)。
【形態及生態】身體前段能豎起,頸部能膨扁,“呼呼”吹氣。頭背、體背黑色或黑褐色,頸背有白色的眼鏡樣斑紋,頸腹面有2個黑點和l條黑橫紋,體、尾背面有10余條白色橫紋。
棲息于平原、丘陵山地的田野、河溝、路邊墻基和民居內。白天活動。食性廣,捕食魚、蛙、蛇、蜥蜴、鳥、鼠等。卵生,5~6月份交配,6~8月份產卵,每產7~19枚,孵化期47。57 d。前溝牙類劇毒蛇。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貴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香港、海南、廣西。國外分布于越南、緬甸、泰國。
【經濟價值】本種同屬的孟加拉眼鏡蛇(Naja kaouthia)(頸背為一個單圈白色斑紋),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廣西,均為醫用、食用蛇種,其皮、肌肉中鋅、銅、鐵、鈣、鎂含豐富。浸酒可供藥用。皮可制革,作工藝品。從其蛇毒中分離出的神經毒在臨床上用作鎮痛劑。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