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名】銀甲帶、過基甲、篩基甲、雨傘蛇(臺灣)、簸箕甲、銀寶印、銀報應、銀包鐵、銀蛇、白吊蛇、寸白蛇、白節黑、四十八節、手巾蛇、節節烏、洞簫蛇、竹節蛇、金錢白花蛇(幼蛇制品)、臭蛇、聾蛇、吹簫蛇、百步梯、白帶蛇、白菊花、團箕甲、寸白犁鏟頭、笛子蛇、霸王鞭。
【形態及生態】背鱗15行,平滑,脊鱗擴大,呈六角形;體背黑、白橫紋相間,白紋較窄;腹面灰白色或黃白色,綴有黑褐色的細點;鱗片具光澤;尾下鱗單行。
棲息于平原、丘陵山地的水域附近或濕潤的地帶。多于晚間活動。以黃鱔、泥鰍、魚、蛙、蜥蜴、蛇、鼠等為食,尤以食黃鱔和泥鰍為多。卵生,6月份產卵,每產3~12枚,孵化期39~63d。前溝牙類劇毒蛇。
【地理分布】四川、云南、貴州、湖北、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臺灣、廣東、香港、海南、廣西。 國外分布于緬甸、越南、老撾。
【經濟價值】系神經毒為主的劇毒蛇,被其咬后傷口不紅不腫不痛,往往疏忽大意而貽誤
救治時機,造成嚴重后果。肉食用;浸酒藥用;其幼體盤卷干制品稱作“金錢白花蛇”,是傳統中藥材,主治中風、半身不遂、口面w咼斜、骨節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