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又稱黏液性下痢,是幼蛇常見的急性腸道傳染病。本病傳 染快,幼蛇死亡率高達50%,成為幼蛇生長中的一個大病害,必 須認真對待。腸炎多由蛇園環境不衛生或吃了腐敗變質的食物所引 起。蛇患腸炎后,多見神態呆滯,外觀消瘦,不愛活動,尾部干枯 有皺褶,排稀便或綠色糞便,進食少或不進食,發病嚴重時導致病 蛇死亡。
(一)病因
由于腸道內的細菌大量滋生,致使蛇產生消化不良所引起的腸 道性疾病。一般認為主要是由于伺養管理粗心,投喂了有病動物, 灌喂的牛奶變質、腐敗等,致使腸胃抗病力急劇下降,幼蛇腸道中 的大腸桿菌及各種腸道細菌產生各種毒素,毒害了蛇的神經系統, 擾亂了腸道的正常活動,改變了腸道中菌叢的平衡而發生腸炎。再
通過糞便污染了水溝、水池中的水,污染了窩草、窩土或用具等擴 大傳播,因而短期內可在全場發生腸炎。
(二) 癥狀
主要的病狀為腹瀉下痢。由于細菌產生的大量毒素刺激腸壁, 因而使腸的蠕動加快,致使蛇產生腹瀉。接著,腸壁受毒害的程度 加大、加深,腸黏膜脫落,腸壁中毛細血管受損,腸壁肌肉潰爛, 因而導致下痢,拉出惡臭、帶血黏液、帶壞死組織的糞便。與此同 時,蛇不吃食,猛飲水,病蛇突然變得極度消瘦,鱗片干燥、無光 澤,一般經過2?3天病蛇虛脫而死。剖檢死蛇,可見蛇體極度消 瘦,皮包骨,鱗片無光澤、松動。胃內充滿殘食,腸內充滿壞死組 織、腐敗食糜,充滿黏液和血塊,胃腸壁潰爛。
蛇患腸炎后,往往表現為進食困難或少進食,甚至不再進食。 神態呆滯,外觀消瘦,不愛活動,排綠黃稀便,身體消瘦的可見干 癟的皺褶,尾部消瘦更為明顯。發病嚴重時,可以致蛇死亡。
(三) 治療
肌內注射慶大霉素。經化驗后得知是由大腸桿菌引發的腸 炎,可首選慶大霉素予以肌內注射,按10萬IU/千克的劑量,一 般3?5天可愈。由大腸桿菌導致的蛇腸炎,一經治愈后輕易不再復發。
注射硫酸鏈霉素。取病蛇的平行針注部位,按8萬IU/千 克的劑量給予肌內注射,每日1次,連用3天。
注射硫酸卡那霉素。按3萬?4萬IU/千克的劑量予以肌 內注射,每日1次,連用3天。此外,丁胺卡那霉素、環丙沙星、 粘桿菌素、氯霉素等藥物均對病蛇腸炎有很好的抑制作用。還可將 上述藥物中的片劑加人蛇的飲用水中讓病蛇吸飲,以此增加腸道有 益菌的培養數量,促其盡快康復。
(四) 預防
加強幼蛇的開口食和投喂食物,保證清潔飲水,加溫、保溫、
清潔是預防腸炎的有效措施。必須保持蛇場、蛇窩的干燥通風與清 潔衛生。另外,蛇在人場前行“藥浴”,也是預防腸炎發生所必不 可少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