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醫對毒蛇咬傷的認識:早在明朝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中就有“蛇雖陰類,卻為 火口”的記載。對毒蛇咬傷的病因、癥狀和發病規律認為與蛇毒有關,并按中醫病因學理論 歸納為不內外因范疇。其機制是蛇毒內侵肌膚,留于肉中,入于營血,內傳臟腑而發病。
中醫認為被毒蛇咬傷后從臨床上歸納起來,不外乎風癥、火癥、風火兼癥等三種類型。 在治療上以整體觀念為主,同時顧及局部,根據病情分別以輕、重、緩、急進行辨證施治,隨 證用藥。采用外治內治相結合,即重視局部排毒,阻止蛇毒內陷,更重視全身解毒。外用沖 洗創口,刀刺、吸引排毒和草藥濕敷,內服中草藥治療。無論風毒、火毒早期均以通利二便、 清熱解毒為主,并根據臨床癥候隨癥采用涼血止血,活血化瘀,行氣止痛,鎮驚息風,以及 滋陰養血、舒筋活絡等治法。
① 蝮蛇咬傷的表現:
局部表現:可見牙痕2個(但也有1個或4個),深而清晰,間距0. 5cm?1. 2cm。有刺 痛麻木感,傷口周圍紅腫,迅速變黑壞死,形成潰瘍,患肢活動時疼痛加劇,并有水皰和血 皰,甚至皮下瘀血、瘀斑,患肢呈明顯腫脹,淋巴結腫大。
全身癥狀:可見胸悶、心悸、氣急、頭暈、嘔吐、眼瞼下垂、視力模糊或復視、張口及吞咽 困難、頸項強直、全身肌肉酸痛等癥狀,甚至出現呼吸窘迫、脈搏加快、少尿或無尿、大汗淋 漓、四肢厥冷等亡陰、亡陽癥候而死亡。
② 病因病機:蝮蛇毒為混合毒,即中醫所謂風火兼癥。認為風性主動,善行數變,形容 蝮蛇咬傷變化多端。《素問.至真要大論》指出“諸暴強直,皆屬于風”,“諸風掉眩,皆屬于 肝”,風為百病之長,風氣通于肝,在天為肝,肝為風木之藏,故可呈現一系列動風癥狀。
(2) 辨證論治:
① 風毒型:局部腫痛不明顯,全身可見頭暈、眼花、眼瞼下垂、復視、吞咽困難、氣急,重 則以呼吸困難、四肢抽搐、脈弦數、舌苔黃膩或干為特征。治則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行氣止 痛、鎮驚息風、芳香開竅。方藥:半邊蓮30g,黃芩12g,蒲公英30g,虎杖根15g,赤芍12g, 甘草5g,全蝎5g,蜈蚣3條,蟬衣6g,僵蠶12g,白芷6g,貝母12g,青木香6g,龍膽草3g, 川芎6g,石菖蒲9g。必要時加服安宮牛黃丸、紫雪丹、六神丸、羚羊角。
方解:取半邊蓮、黃芩、蒲公英、虎杖根、赤芍、甘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全蝎、蜈蚣、 蟬衣、僵蠶鎮痙息風;白芷祛風挑膿、消腫止痛;貝母止咳化痰、清熱散結;木香芳香促胃行 氣定痛;龍膽草瀉肝經實火;川芎行血中之氣;石菖蒲芳香化濕、開竅寧神。諸藥合用,收到 清熱解毒、活血祛風、行氣開竅之功。安宮牛黃丸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紫雪丹清熱解毒、鎮 痙開竅;六神丸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羚羊角平肝息風、清肝明目、清熱解毒。代表方羚羊鉤 藤湯、牽正散加減。
② 火毒型:以局部創口痛似刀割,腫脹嚴重,蔓延迅速,甚至波及軀干;常見水皰、血 皰;可見局部潰爛,皮下瘀點、瘀斑;全身可見畏寒發熱、煩躁不安、心悸胸悶、視力模糊、咽 干口渴、大便秘結、小便短赤,甚則□鼻出血、尿血、便血、舌質紅絳、苔黃膩起芒刺,脈洪 數。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方藥:半邊蓮、鮮生地各30g,粉丹皮、黃芩各吆,黃連5g,川 柏9g,赤芍、黑山梔、生大黃(后入)、貝母各9g,車前子15g,白茅根30g,旱蓮草15g,七葉 一枝花根6g。嚴重出血加服犀角2g(水磨沖服)或廣角代,必要時用安宮牛黃丸、神犀丹、 牛黃吞服。代表湯為犀角地黃湯、黃連解毒湯加減。
方解:取半邊蓮、生地、丹皮、赤芍、黃連、黃等、川柏、山梔、七葉一枝花根,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生大黃、車前子通利二便,促使蛇毒之邪得以外泄;貝母止咳化痰,清熱散結;白 茅根、旱蓮草止血、利尿、消腫。諸藥合用,即能達到清熱之中兼以養陰,使熱清血寧而無耗 血之慮,涼血之中兼以散結,使血止而無留瘀之弊,加之眾多之苦寒藥物,有效地增強了泄 熱瀉火解毒的目的。
神犀丹清熱解毒、涼血開竅;牛黃息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③ 風火兼癥型:兼有風火毒癥之表現。
治則:定驚息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全蝎5g,蜈蚣3條,蟬衣6g,炒天蟲12g,半邊蓮30g,蒲公英30g,七葉一枝花根6g, 茅草根30g,炒川柏12g,生大黃10g(后下),車前子15g,虎杖根12g,龍膽草3g,貝母12g, 木香5g,赤茍12g。可隨癥加減。
④ 恢復期:由于蛇毒是燥烈之性,治療中又重用瀉火解毒之藥,因此常有耗損津液,表 現出陰血不足之征象,故可給育陰養血類藥物。方藥:北沙參、玄參、麥冬、生地、石斛、當 歸、白芍各12g,生甘草3g。
方解:取北沙參、玄參、麥冬、生地、石斛養陰潤肺、涼血解毒、益胃生津、養陰清熱,配 當歸、白芍補血活血,甘草瀉火解毒調和諸藥。
⑤ 隨癥加減用藥:
大便干結——生大黃、玄明粉。
咽喉腫痛——大青葉、開金鎖。
復 視——青木香、龍膽草。
惡心、嘔吐——姜竹茹、姜半夏或生姜汁沖服。
全身肌痛——徐長卿。
尿少、尿血——鮮半邊蓮、鮮白茅根、旱蓮草、車前子,必要時加服參三七。
煩躁不安——珍珠粉、石菖蒲。
呼吸困難——六神丸、三蛇膽川貝末、伽楠香(吞服)。
神 昏——麝香、牛黃(鼻飼灌服)。
竅閉神昏之癥,有熱閉與寒閉的不同,故方劑有涼開與溫開之別。涼開:適用于邪熱內 閉,見高熱神昏譫語,甚至痙攣抽搐等癥。常用有:紫雪丹,清熱解毒、開竅鎮痙(用于神昏 手足躁動);安宮牛黃丸,清熱解毒、豁痰開竅(用于神昏胡語);至室丹,開竅安神、清熱鎮 驚(用于神昏不語)。溫開:適用于寒邪痰濁閉塞氣機,見突然昏倒、牙關緊閉、痰延上雍等 癥。常用有:蘇合香丸,開竅解郁,往往用于無身熱的昏迷患者。
嚴重蛇傷病人,可出現氣陰兩傷癥,即亡陰亡陽重危癥候。遇亡陰型:煩躁不安、呼吸短促、四肢微溫、脈微細或脈大無力,治宜益氣救陰,佐以清熱解毒,用生脈散合黃連解毒 湯加減。遇亡陽型: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脈細欲絕,常見于中毒性休克病人,治以回陽固 脫、救陰復脈,用四逆湯、生脈散加味。但要注意蝮蛇咬傷后出現一系列中毒癥狀,主要矛 盾是蛇毒,當蛇毒尚未排除,尿少短赤,邪盛正衰,人參要慎用,否則將會助長邪氣。陰陽是 互根的,陰竭則陽氣無所依附而散越,陽亡則陰無以化生而告竭。所以臨床上見到由蝮蛇 傷引起亡陰亡陽也總是相繼而出現,只是有先后主次不同,必須辯證地分析癥候,以免顧 此失彼。
中醫認為“治蛇不泄、蛇毒內結”,“二便不通、蛇毒內攻”。凡具有陽明腑實證者,均常 用生大黃、玄明粉,以達到通里攻下、泄熱解毒的目的,但不要過量,有傷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