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蛇的生命力是比較強的。但只要是有生命的物 種,就會患某些疾病,蛇也不例外。蛇在人工伺養的過程中,由于 諸多原因,如蛇場環境的衛生狀況不良,投喂的食物或飲用水不潔 凈,以及場地狹小而蛇的數量較多等,特別是蛇經過冬眠以后,機 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顯著下降,加上冬眠后又是初春,正值春冬交 替季節,氣候瞬息萬變,天氣很不正常,稍不注意,就會使所養殖 的蛇感染疾病。由于人工養蛇的歷史還比較短,人們對蛇病的研究 還不夠深人、不夠系統,往往對蛇病防治不得力,蛇場一旦發生蛇 病,就束手無策,引起蛇的大量死亡,帶來慘重的損失。目前,對 蛇病的防治已引起養蛇場的充分注意,大家都深刻認識到蛇病是人 工養蛇的大敵,不可忽視,不可不防。
蛇發生疾病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是環境、病原體和蛇體三方 面相互作用的結果。環境和病原體是蛇病發生的基本條件,蛇體是 蛇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只有在不良的環境條件下,病原體才會滋 生,蛇體的抵抗力才會下降,也才會發生蛇病。可見三者相輔相 成,缺一'不可。
一、環境
人工養殖的毒蛇為陸棲爬行動物,要求有良好的外界環境,其 中影響較大的有物理因素、化學因素及人為因素。
(一) 物理因素
導致蛇病發生的物理因素主要是溫度和濕度。蛇是變溫動物, 氣溫的變化直接影響蛇的生長發育、繁殖及代謝活動。溫度過高或 過低都會危害蛇的生存。溫度變化大,時高時低,蛇的捕食量就會 明顯減少,造成蛇體體質下降,一旦病原體侵襲,就會感染蛇病。 另一方面,溫度升高時,絕大多數病原體的繁殖速度成倍增長,這 樣蛇被感染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濕度也與蛇病的發生有一定的關 系。濕度太大,各種霉菌、寄生蟲及一些胃腸道傳染病的病菌大量 繁殖,通過皮膚及消化道人侵,使皮膚發霉、蜱蛾寄生,同時發生 腹瀉等疾病。此外,蛇園中地面上的玻璃、石頭、金屬絲等的摩擦 也會損傷皮膚,為病原體的人侵打開缺口。
(二) 化學因素
主要包括毒物、農藥和重金屬的污染,以及場內腐敗有機質的 污染,它們影響水池、水溝中的水質,或者被捕食的動物所污染。 所有這些有害物質直接刺激蛇體,使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影響, 導致中毒癥或帶來其他疾病。
此外,蛇園、蛇房及蛇窩中的死尸、蛇糞長久不清除,則會腐 敗產生有毒的氣體,容易導致皮膚腐爛及呼吸道疾病。同時,蛇 園、蛇房等用藥物進行消毒時,由于濃度不合理,消毒方法不對, 也會給蛇帶來毒害。
(三) 人為因素
可造成對蛇不利的生存環境,降低蛇體的抗病能力。蛇場選址 不當,蛇園、蛇房建造不好,如蛇場建造在低洼潮濕之處,或建造 在交通要道旁,或建造在工廠等嘈雜之地,往往使蛇不能正常捕食與正常活動,長期處于驚慌、不舒適的狀態之下,也易于生病。
二、 病原體
不少蛇病是由于各種病原體侵襲蛇體,產生毒素引起蛇體的新 陳代謝失調,各器官產生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變化而造成的。可 見,如果沒有病原體的存在,就難于發生疾病,尤其是傳染病。
病原體包括病毒、病菌、真菌及寄生蟲等。病毒體積小,要在 電子顯微鏡下放大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看見,其結構簡單,必須 寄生在活細胞內才能生長繁殖。病菌體積較大,在普通顯微鏡下放 大幾百倍可以看到。病菌的形態有球狀、桿狀和螺旋狀。真菌比細 菌大,通常在蛇體表寄生。
三、 蛇類本體
蛇類體內有整套防病抗病的體系,這個體系統稱為免疫體系, 它專門消滅人侵體內的病菌和病毒等。當飼養管理不良,如營養不 足、溫度、濕度不適時,這些免疫系統的免疫功能下降,則蛇體的 抗病力降低,蛇體在病原體侵襲之下就易患病。此外,由于在運輸 蛇或捉蛇的過程中,動作過大、手法不對、工具粗糖等易損傷蛇的 皮膚,為病原體的入侵打開了缺口。飼養人員亂丟病蛇、死蛇,或 共用被病原體污染的用具,則會加速疾病的傳染。知道病因之后, 對疾病的預防就有了依據,對疾病的治療也就有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