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環蛇(Bungorus multifinctus) 銀環蛇地方名很多,如白花蛇、四十八節、銀甲帶、雨傘蛇、過基甲、白節蛇、寸白蛇、竹節蛇、銀包鐵頭、節節烏、銀甲帶等。屬于爬行綱、眼鏡蛇科的一種劇毒蛇。毒腺極小,但毒性強,屬神經性毒。銀環蛇性溫,味甘、咸,有毒,可以人藥。經去內臟的幼小銀環蛇干燥體稱金錢白花蛇,用酒浸泡處理后,以頭為中心盤成圓盤形,用竹簽撐開烘干后入藥稱銀蛇干,系名貴的中藥材,有祛風濕、活絡、鎮靜的作用。可治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抽搐痙攣、麻風、口眼歪斜、破傷風、類風濕關節炎等癥。浸酒可供藥用。膽可入藥、有清熱化痰、鎮靜的作用,主治痰壅盛、小兒驚風等。
銀環蛇體較細長,體長0.6~1.2米,大者可達1.6米。頭部橢圓形、稍大于頸部,頭頂呈黑褐色。眼小,眼前鱗大、1片;眼后鱗l片。吻端較鈍,吻鱗的寬遠大于高,鼻鱗問的寬約和前額鱗的長相等。顱頂鱗長約為額鱗與前額鱗之和,鼻鱗2片。背鱗光滑,通身約15行。背中央的一行鱗片特別大。體背面有黑白相問的環紋帶,白色橫紋較窄,軀干背面有35~45個白色橫紋,尾背有9~15個白色環帶。脊背棱不明顯。背鱗光滑,周身15行,正中l行鱗片為六角形。腹部乳白色,略有灰黑色小斑點,腹鱗200~218片。尾細長而尖。有時尾下部的黑環左右相連成金環。雌雄蛇的區別是,雄蛇頭部比雌蛇大,尾部比雌蛇長。銀環蛇的毒量雖少,但毒力極強(圖29)。

銀環蛇多棲息于濕熱帶的平原、丘陵地帶,在山坡、路旁、田埂、水溝和溝溪邊或墻腳亂石堆下等地土穴中,常潛入古墳棺材板底下;秋季的中午 圖29銀環蛇或雨后也偶爾有銀環蛇出入。
成蛇性怯,很少主動咬人,但在產卵孵化、睡覺或人太逼近時也會咬人。較敏感,畏強光,所以晝伏、多夜間出來覓食活動,直至深夜或黎明前才返回洞內。秋季的中午或雨后也偶爾出來活動。食性較廣,主要捕食蛙、蜥蜴和鼠,也吃魚類(以鱔魚和泥鰍為主)或其他蛇類及蛇蛋。每年4月上旬至11月下旬是活動期,11月下旬開始入蟄至翌年4月中旬出蟄活動。活動期的一般溫度要求8~35~C,以18~25℃為宜,對低溫耐受性特別差,人工飼養銀環蛇在8℃以下需要采取保溫措施。銀環蛇性腺3年成熟配種,多于6~8月交配,翌年5~8月間產卵,每次產卵5~15枚,多為8枚。卵有硬殼和軟殼兩種,軟殼呈冬瓜形,白色透明帶肉紅色;硬殼呈橢圓形,灰白色。所產卵集中,黏成一團。孵化期為46天左右,3年后達到性成熟,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江南,如福建、臺灣、湖南、廣東、廣西、浙江、湖北、貴州、云南、安徽南部等地。
另外,游蛇科白環蛇屬有幾種蛇,背面都有黑白相問的橫紋,容易被認為是銀環蛇。銀環蛇是一種劇毒蛇,上額前有毒牙(前溝牙1對),而白環蛇屬的蛇不具毒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