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蘇醒之后的這個階段,是它們身體最虛弱的階段,要是養殖管理不到位,就會造 成損失。因此,這個階段是個比較特殊的管理階段。我們今天的主角是山東青州的顧學玲,就在養蛇之初,為剛 蘇醒的蛇幫了不少的倒忙。 (采訪)顧學玲:抓回來的 200 多條蛇,死了快一半了。 1992 年,顧學玲在通過當地林業部門審批后,用全部的積蓄建了個蛇場。然后,顧學玲立馬動員親戚朋友一道 滿山遍野地去找野蛇。因為老輩人告訴她,山里有的是蛇。現在正是容易逮的時候,等開春過后就難了。山東青 州,地處山東半島的中部,周邊群山圍繞,境內河網密布,植被茂密,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山里 面光野生蛇就有十多種。 (采訪)顧學玲:就跟撿柴火似的,前前后后一共捉了 200 多條蛇。 蛇是變溫動物,知冷怕熱是它們從老祖宗那兒繼承下來的習性。當秋天來臨的時候,蛇就會爬到較為干燥的洞穴 里,進入冬眠狀態。這一覺,它們通常要睡到來年的三、四月。等到驚蟄前后,才就會從睡夢中醒來,爬出洞穴 開始新的生活。 顧學玲之所以把全部家當投入到養蛇上去呢, 是因為她看中了蛇的藥用價值和所蘊藏的巨大商機。 (采訪)山東省青州市邵莊衛生院中醫科主任 劉萬秋:自古以來就是比較珍貴的中藥材。 在明代的《本草綱目》中就記載了。蛇毒、蛇肉、蛇鞭 蛇膽、蛇干、蛇蛻的藥用價值。蛇產品一直供不應求, 經濟價值相當可觀。 (采訪)顧學玲:這蛇銷路好得很,一條就能賣七八百元錢。 把逮來的蛇送進蛇房,也就意味著顧學玲開始了自己的養蛇之旅。看著蛇,顧學玲的心情,如同這初春陽光下盎 然的嫩綠,充滿了對未來的期盼。但她沒有想到,就這貓了一冬才醒來的蛇,養起來可沒有自己想的那么簡單。 把蛇捉回來以后,顧學玲就忙著捉老鼠、逮蟾蜍,但是,當顧學玲把逮回來的東西,放到蛇的嘴邊時,這些美食 卻并不能引起它們的興趣。 (采訪)顧學玲:捉回來的蛇都不吃東西,集體絕食。 (主持人):這是為什么呢?在自然界中,蛇只要能逮到的,都會成為它的美食。 像蛙類、鼠類、鳥類、魚類 和小型獸類,它都通吃。在饑餓難耐的時候,還會吞食同類。一冬天什么都沒吃,一定餓極了,可為什么送到嘴 邊的美食,它們卻不吃呢?照常理,動物在冬眠蘇醒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想盡辦法找吃的。那么蘇醒之后的蛇 似乎也應該是獵食充饑。那么,這么貪吃的家伙,怎么到了新家就不吃東西了呢? (采訪)顧學玲:但是我捉回來并沒有立即給它吃的東西,而是都過了一個禮拜了,喂它吃東西,還是不吃。 怎么回事呢?看著這些不吃不喝的家伙,顧學玲犯了愁,她真怕連最初的這一關都過不了。怎么辦呢?當時在青 州,養蛇顧學玲是頭一份,沒有同行的經驗可以借鑒,甚至在青州市里都沒有研究蛇的專家。于是,圖書館成了 顧學玲養蛇的第一位老師。 (采訪)顧學玲:這個書上說了,蛇到了 11 月下旬,就陸陸續續地進洞,準備要冬眠了。從那個時候開始不吃 不喝、不動、不蛻皮,老老實實的在洞里面貓著。 書上還說,蛇的體溫是隨著四季氣溫的變化而變化的,體內的新陳代謝和活動與體溫變化息息相關。體溫高時, 代謝率高、吃得多、活動也頻繁;體溫低時,代謝率低、吃得少、活動也減弱。驕陽似火的夏季和天高氣爽的金 秋,它們的食欲最好,活動也最為活躍。而初春時節,它們才從蟄伏的狀態中蘇醒過來,只有當外界溫度達到 23℃以上時,蛇的體溫和新陳代謝才能恢復到正常狀態,才開始進食。 (字幕)外界溫度 20 度以上,蛇才能開始正常進食。 通常情況下,外界溫度 23℃以上,蛇才能正常進食。這句話提醒了顧學玲,問題是出在了蛇房內的溫度太低, 所以蛇不吃東西。 (采訪)顧學玲:通過觀察,我發現蛇房里外的溫度差距還是很大的。你看,外邊已經二十多度,這里面也就十 幾度,蛇的體溫還沒有恢復呢,所以它根本不會吃東西。 給蛇房加溫的辦法很多,用取暖燈、裝土暖氣,但是顧學玲卻選了個最省事的辦法,給蛇曬太陽,她趁著中午太 陽光好,把蛇統統都搬到了太陽地兒里。看著在暖暖洋洋的太陽下,舒展身子的蛇,顧學玲心想,這下它們的體 溫就該上去了。體溫上去了,這蛇就該有食欲了吧。而事情并沒有像顧學玲想得那樣順利。 (采訪)顧學玲:春天多變,就跟小孩臉似地,出去沒一會兒,雨就下起來了。盡管雨下得不是很大,但春雨涼
啊,我趕緊往回跑,把外面沒有回窩的蛇,都搬進去了。 回到蛇房的蛇,并沒像顧學玲期待的那樣,開口吃飯。這是因為蛇的體溫恢復是需要時間的,所以,顧學玲并沒 有灰心,為了讓蛇盡快提高體溫,她照樣每天把蛇搬出去曬太陽。 (采訪)顧學玲:那幾天,一見出太陽,我就把這個蛇統統搬出來。要是趕上個下雨天,仗著自己腿腳麻利,把 蛇又搬回蛇窩去。有時候一天還不知道折騰多次呢,美美的還想自己多能干呢,為的是自己的蛇長得好長得快, 萬物生長靠太陽嘛,就想著讓它們多曬一會兒是一會兒。 可接下來的事,才讓顧學玲意識到給蛇幫了倒忙。 (采訪)顧學玲:那天出太陽后,我又到蛇房里去,想著把蛇搬出來曬太陽。走近一看有的不動了,再仔細一看 蛇死了,并且還有的蛇呼吸急促。這時候把我急得夠嗆,在青州沒有給蛇專門看病的獸醫,我只好找了個名氣大 一點的獸醫來。我們倆把蛇解剖了一看,蛇肺部都充血了,獸醫說估計蛇由于受涼引起了肺炎。 獸醫估計的沒錯啊,顧學玲這一個多星期以來,太陽出來,她把蛇搬出來,太陽落了,她又搬回去。趕上下雨, 腿腳再麻利, 也難免有的蛇會淋點雨。 顧學玲當時也沒太當回事,三兩滴雨能算個事?她不知道, 貓了一冬的蛇, 這會兒抵抗力是最弱的時候,稍有不適,感冒發燒得肺炎,也就不足為怪了。另外,蛇是一種對溫度變化很敏感 的動物,外界溫度不達到 23℃,而且不持續上半個月,它是不會輕易走出洞穴的。初春乍暖還寒,被顧學玲強 行搬到外面的蛇,體壯些的落上點雨,可能覺得有點冷而已,體弱的就只有等著生病的份兒了。
(采訪)顧學玲:蛇不像雞啊、鴨啊,得病那么明顯,蛇好的時候是盤成一堆的,生病的時候也是盤成一堆的, 就是細心觀察有的時候也很難發現。 冬眠結束后的蛇本來就不愛活動, 得個病就更不好發現了, 等發現的肺炎了, 基本就沒的救了。 原來是想讓它們吃東西好恢復體能,結果弄巧成拙,死的死,病的病,而且肺炎屬于傳染性很強的疾病。為了控 制病情蔓延,顧學玲趕忙買來消炎藥,給淋過雨的蛇都用上。打這以后,顧學玲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而是,當 室外溫度達到 23℃以上,持續半個月左右的時候,她就把蛇洞打開,讓蛇順其自然地自由地出入。當蛇回到自 己的生活軌跡上來以后,整個初春蘇醒的階段,顧學玲的蛇場里,再也沒有發生過蛇淋雨生病的事。 (主持人):其實,蛇在蘇醒后,首先并不急于覓食,而是恢復體溫,讓自己的新陳代謝恢復正常。然后仍舊不 吃東西,而是蛻皮。顧學玲在蛇蘇醒之后,喂食和強制恢復體溫,這兩件事都給蛇幫了倒忙。不僅自己白受累, 還使好不容易逮回來的蛇,損失了好幾十條。而在蛻皮這個階段,她接著又犯錯了。 蛇在蘇醒之后恢復體溫是第一件事,然后,蛇就該做冬眠蘇醒后的第二件大事,脫去穿了一冬的舊衣衫了。顧學 玲雖然是第一次養蛇,但是,關于蛇蛻皮的知識還是懂一些的。 (采訪)顧學玲:蛇的皮膚不像人一樣,人長皮也長。而蛇的皮膚它是由無數個鱗片組成的,蛇長鱗片不長,蛇 要想長大,怎么辦?只有蛻去這身老皮,才能長大。 所以,伴隨著蛇生長,原來的表皮已經包覆不了日益長大的軀體了,表皮便會老化成角質膜,以蛻皮的形式蛻下 來。而新的表皮早在角質膜還未脫離蛇體的時候,就已經長好了。初春,在結束冬眠蘇醒之后,是蛇蛻皮最集中 的階段。它們一旦恢復體溫能夠自由活動了,就會急急忙忙的集體蛻去裹了一冬的老皮。而顧學玲看著它們穿的 這身破衣服,勤快的她又閑不住了。 (采訪)顧學玲:書上不是說,這個蛇蛻了皮就能長大。所以,我沒事干的時候,就把皮沒有蛻干凈的蛇,一條 條的拿過來,幫它們摘干凈了。 穿著破衣爛衫的蛇,一會兒的工夫,就被顧學玲像摘菜一樣,把它們“收拾”干凈了,看它身上還有一些碎末末, 顧學玲還把蛇按到水里給蛇洗了個澡,然后選個有陽光的地兒,讓它曬一曬太陽。以為這樣蛇就能快些長大呢, 沒成想這一舉動又給剛蘇醒的蛇,幫了倒忙。 (采訪)顧學玲:第二天我一進入蛇園,發現前一天被我收拾的那幾條蛇,還在那個地方一動不動。我一想不對 勁啊,晚上溫度這么低,它應該自己爬回蛇窩去的。來不及多想,我趕緊跑過去一看,壞了,蛇死了。 怎么回事呢?查書,書上也沒寫能不能幫蛇摘皮啊,靠朋友聯系了一位省里的專家,打電話一問,才明白又是自 己的錯。 (采訪)顧學玲:專家說,蛇冬眠是耗著前一年積攢下的營養,來維持生命。蘇醒后,它要生長,就要蛻皮。拼 著最后的一把力氣,蛻去裹了一冬的老皮。它在這個時候身體是最虛弱的時候,你不僅給摘皮,還給洗冷水澡, 你說蛇能不死嗎? 專家告訴顧學玲,人工給蛇摘皮和洗冷水澡都會造成蛇的應激反應,這是導致蛻皮蛇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另外,
專家還告訴她,蛇沒有手沒腳,在蛻皮時,大多要借助于外力,將皮剮掉。因此,要在蛇場和蛇窩中,搭一些磚 頭瓦塊,種些雜草、矮樹,只有靠著這些障礙物,才能幫助它們脫去老皮,使它們舊貌換新顏。 (主持人):在蛇蘇醒之后,顧學玲給蛇曬太陽,淋雨得肺炎;給蛇摘皮洗冷水澡,造成應激反應,結果是她抓 來的 200 多條蛇損失過半。顧學玲是好心辦了壞事,給蛇幫了倒忙。急于求成的顧學玲,幫倒忙的事已經做了兩 件了,還有第三件呢。 蟄伏了一冬的蛇,蘇醒之后第一件事是恢復體溫,第二件事是蛻去冬裝,到這會兒它還是不吃東西,它要完成生 命中的另一件大事:結婚生子。 (采訪)顧學玲:書上介紹說,冬眠蘇醒過來的蛇就該交配了。但是我沒有親眼見過,那天看到好多蛇纏繞在一 起,揪都揪不開,非常非常擔心,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啊,趕緊給同行打電話。跟他們一學,他們哈哈大笑,那是 蛇在交配。 蛇有群居過冬的習性,這樣在出蟄時,兩性相遇的機會也比較多,所以,往往就在越冬場所的附近就進行交配。 看到蛇交配,顧學玲高興啊,建蛇場、捉野蛇,不就是為了它們在自己的這塊地里繁衍后代嘛,顧學玲想象著蛇 場里的蛇能以幾何數字倍增的前景。 (采訪)顧學玲:人還講究優生優育,我也想給蛇優生優育,讓它們生得多長得壯。我就把我認為看著長得好的 蛇、長得壯的蛇,放在了一起,希望按照我給出的組合生出下一代來。 顧學玲費勁巴拉的把蛇給配上對, 可是,有的蛇放在地上就跑了, 有的蛇見面就打,還有的蛇趴在地上一動不動。 (采訪)顧學玲:這個蛇就跟害羞似的,根本不交配。 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生存的訣竅,如期而至的春天,讓蘇醒的蛇清晰地體察到了新生命的開始,這是一個關于自己 的新生,也是種群繁衍的開端。但是,顧學玲的包辦婚姻,在蛇這兒根本行不通。在屬于蛇戀愛的季節,雌蛇就 會從它皮膚上和尾基部腺體中,散發出來一種特有的氣味。雄蛇便是依靠敏銳的嗅覺,尋味找到的雌蛇。然后, 它們樂此不疲的舞動著身姿吸引對方,直到尋覓到惺惺相惜的伴侶,它們才會順利交配。在交配期間,如果受到 干擾,它們就會終止交配。 (采訪)顧學玲:開始不懂這些,好奇,有事沒事就愛到蛇場看看蛇交配。有一天晚上我又進去了,正有一對蛇 在交配。其實我還輕手輕腳的呢,沒想到還是把它們驚擾了,它們立馬分開了,公蛇生殖器還扯流血了。 既然顧學玲輕手輕腳的,蛇為什么還受到驚嚇了呢?蛇是靠什么感知周圍變化的呢?是靠眼睛嗎?不是,蛇是個 十足的“近視眼”,只能看見 1 米以內的物體。而蛇的聽覺要比視力好得多。盡管蛇沒有外耳,只有中耳和內耳。 聽不到空氣傳導來的聲音。而內耳卻十分敏感,能覺察到地面的輕微振動,所以,趴在地上交配的蛇,被顧學玲 嚇到就不足為奇了。 (采訪)顧學玲:打那以后,我再也不敢拉郎配了,就讓它們自由戀愛,愛跟誰跟誰,除了每天進去打掃一次蛇 園,補次水,能不進就不進,盡量不去打攪它們的好事。 通常蛇在交配之后,才開口吃東西,補充營養,攢足了勁,準備哺育下一代了。春天的到來,轉暖的氣候,以及 逐漸增多的食物,催促著萬物去唱響一支支生命之歌。蛇也一樣,復蘇、重生,對于蛇是何等重要。而對于我們 來說,尊重它們的生存規律,細心領悟和掌握它們的生活習性,才能讓它們在人造的環境中,更自如地生活。 (主持人):今天講的都是顧學玲剛開始養蛇,在初春蘇醒以后給蛇幫倒忙的故事。幾年下來,顧學玲已經從一 個沒有一點養殖經驗的蛇盲,成長為出版了 5 部養蛇專著的專家了。這與她執著的精神、科學的態度密不可分。 而且,最值得我們思考的是她的生態意識。她現在每年會把一部分養殖的蛇,放回到山里,她不希望以后,只有 她的蛇場才能看到蛇,希望在山上、在樹林中永遠能看到蛇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