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毒蛇咬傷,蛇毒注入人體后兩種方式;
(一) 淋己循環擴散
由于蛇毒的分子量相對較大,一般不能直接滲透過血管壁進 入血管,要經過淋己管擴散再進人血循環,故蛇傷后常見有淋己 管炎及淋己結炎。同時,蛇傷早期急救措施,用繩帶等迅速綁扎 傷口上方,以能阻斷淋己回流為度,目的是為了阻止或減慢蛇毒 的擴散。
(二) 血循環擴散
蛇傷后蛇毒大部分主要是靠淋己循環擴散,但是如果毒蛇咬 中了血管,特別是靜脈血管,這時蛇毒就由血管循環直接擴散, 嚴重者,可幾分鐘內致命。這就是"虎口 "被咬危險忡大的原因。
蛇毒注入人體后,由于酶的協同作用,是早期吸收化,巧期 慢,成單峰長尾曲線。通過用I (跳)標記的蛇毒,化入巧物體內后30分鐘,在動物的尿中可查到多量的放射性物質。有人研究認 為肝臟是蛇毒解毒的器官,而早期的蛇毒是由腎臟排泄,實驗證 明:由肝口靜脈內注射眼鏡蛇毒引起動物死亡的劑量,較股靜脈 和頸靜脈注射所需要的劑量大。
廣州部隊蛇傷防治研究組用沸標記蛇毒,做過兩次試驗,主 要觀察蛇毒進入人體后,在各個器官的分布。
第一次,用I標記廣東眼鏡蛇毒,注人動物后1小時10分鐘, 處死動物,經解剖把動物臟器取出,用網爍器測試結果,按臟器 平均克的閃爍數多少而排列次序,其結果順序是:①腎②胃③骨 ④腸⑤脇肌⑥肺⑦肌肉⑨血⑨肝⑩脾⑩必⑩腦。
第二次,用I標記克痛寧(眼鏡蛇毒的分離毒一用葡聚糖分離 出來的第5峰,神經毒部分),注人動物后1小時10分鐘進行解 剖取出臟器,進行離體測試,其結果順序是:①腎②肌肉⑤血④ 胃⑤脯肌⑥腸⑦肺⑧肝⑨骨⑩腦。上述測試結果與國內外報告的 相近似。
另外,廣州部隊蛇傷防治研究組用破標記的蛇毒注人動物皮 下,第五天在注毒部位取樣檢查,仍然發現有放射性存在。但是 其量不多。也說明蛇毒在傷口周圍殘存時間較長。澳大利亞曾有 一位被虎蛇咬傷的患者,第四天死亡后,取下局部組織,作成注 射液注入動物仍全數死亡。
廣西醫科大學湯圣希教授提出,蛇毒在脂肪中是不易擴散的, 所肥豬被毒蛇咬傷后并沒有出現中毒癥狀。我們在臨床中遇 到過臀部被咬的病例,但中毒癥狀輕微;咬傷"虎口 "的病例, 大都中毒較重,這與皮下靜脈血管豐富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