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當寶貝一樣呵護的蛇
10月15日,記者來到離扶綏縣城不遠處的一座山腳下。站在蛇農黃仁立家的樓頂上,看到一處荒山,漫山遍野密密麻麻地布滿了養蛇場,蔚為壯觀。這些養蛇場都是露天無頂,四四方方,約十幾平方米大小。場子中央有個一米見方的蛇棚,里面就住著百余條一米多長的蛇。這里養的大多是水律蛇(學名滑鼠蛇)和吹風蛇(學名眼鏡蛇)。黃仁立說,這兩種蛇能長到一兩米長,重達4公斤左右,主要是供給廣東和福建市場,有些還出口韓國。
在一個暖房里,剛出生的幼蛇被精心呵護著。黃仁立說,這個暖房是仿照北方的炕建造的。外面一個大灶不斷燒著柴火,灶上一口大鍋裝滿了熱水,熱氣就通過供暖管傳輸到各個小蛇欄。怕蛇著涼,黃仁立還給它們裝了加熱燈。而金華蛇場等大的養蛇場,還裝了中央供暖系統,蛇不用冬眠,一年四季都生長。對養蛇戶來說,蛇就是最重要的寶貝,不但讓它們住好“宿舍”,餐餐吃小雞和雞蛋,而且人對蛇也有了某種感情。人不怕蛇,蛇也不咬人,就連令人聞之色變的眼鏡蛇,看起來似乎也很溫馴。
黃仁立租了120平方米的地,建有10個蛇欄。現在他每年能穩定產出800條以上的蛇,純收入超過8萬元。他說,養蛇與養豬、養雞不同,那些常見的畜禽周期太短,價格波動大。而蛇要養3年才能長大賣出,價格很堅挺,沒有下跌過。如果想降低風險,蛇卵和幼蛇可以隨時出售,價格也很高。成年蛇每公斤能賣到200多元,一枚蛇卵和一條小蛇也能賣上百元。
采訪中記者恰好碰到了幾名采購商,他們是福建來的老板。一名姓王的老板說,蛇全身是寶,肉能吃,蛇毒和皮能做藥用。扶綏這里氣候好,養的蛇質量屬上乘,他已經跟這邊合作了5年多。他認為,幾年來扶綏養蛇業的規模在擴大,但市場的需求上漲更為迅速,總體上是一個供不應求的局面。
蛇讓貧困村變成富裕村
黃仁立是渠黎鎮馱河村隴河屯的村支書,但他常年卻住在新寧鎮。原來,隴河屯有400多戶居民,但每戶分到的田地不到一畝,曾經是出了名的貧困村。“沒吃沒穿,我們村的人是最早出來闖的。”黃仁立說,在2000年前后,隴河屯的大多數勞動力就已經離開村子,結伴到城里撿垃圾、收廢舊。
在外闖蕩有一個好處就是見識多膽子大,馬金華應該是隴河屯第一個探索人工養蛇的。他發現廣東老板喜歡吃蛇,認定養蛇可以發財。馬金華自稱于1998年開始養蛇,在當時,這顯然是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想法,認為他能成功的人不多。沒有技術,沒有先例,他從山野間捕捉野生菜蛇,帶回家馴養。幾年下來,居然摸索出一套簡易可行的養蛇方法。
到了2003年,馬金華的蛇場漸漸小有規模,他的夢想成真,發財了。蛇每公斤可賣到200多元,一條蛇就相當于一車甘蔗的收入,而成本則少得多。這種強烈的反差和對比,讓許多村民都心動了,黃仁立就于2004年也開始養蛇。他們不在村里養,而是在新寧鎮附近租下了大片荒地,建起了養蛇場。
這是一條立竿見影的致富之路。以沒有養殖經驗的黃仁立為例,他貸款6萬多元,建蛇場,買蛇種,3年后第一批蛇出欄,就賺回本錢,此后每年蛇場都為他帶來七八萬元的純收入,這比起縣城的公務員都高得多。就這樣,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養蛇大軍。如今,隴河屯差不多90%的家庭都在養蛇。村里家家都建起樓房,許多還買了汽車,并到縣城買房居住。隴河屯的富裕程度,在扶綏縣都能排得上號了。渠黎鎮其他村子也都受此影響,涌現出許多養蛇戶。在扶綏縣城通往渠黎鎮的道路兩邊,都是養蛇場。
成立協會抱團發展
渠黎養蛇業的快速發展,也曾經引來了外地的游資。在2010年前后,一些外地老板來到渠黎,大肆收購蛇卵。結果蛇卵價格迅速上漲,從一枚70多元漲到較高時150元,幾乎翻番。等到價格炒高了,他們又將從外地購來的蛇卵運來渠黎傾銷,大賺一筆。
渠黎鎮政府當時很擔心剛剛成長起來的養蛇產業會一朝“崩潰”。但游資撤退后,隴河屯并沒有出現蕭條,而是平穩度過了風波。原來,那些比較大的養蛇場,一開始就對游資心存疑慮,不愿意做“殺雞取卵”的買賣。黃仁立說,一條蛇養3年就能賣七八百元,中間還不斷產卵產蛇。除非是急缺錢,否則賣蛇卵絕對是短視的行為。隴河屯始終保持了一定的蛇卵存貨,因此,雖然游資在左手進右手出的翻炒中確實如愿賺了錢,但隴河屯也沒有倒下。
經過這一輪風波,渠黎的養蛇戶也有了教訓。他們自發成立了扶綏縣蛇類養殖專業協會,馬金華當選為會長。全縣主要的養蛇戶基本都加入了協會,試圖通過抱團發展,做大這個產業。
在養殖協會的統籌下,扶綏形成了一條養蛇的產業鏈。以金華蛇場和石子嶺蛇場等大型現代化養蛇場為龍頭,數百戶小型農戶蛇場為主體,囊括了從蛇蛋孵化、幼蛇護理、蛇病防治、蛇傷治療到飼料供給、成蛇銷售、周邊產品等各個環節。金華蛇場專門在新寧鎮投資建設了兩個中型凍庫,從海南和南寧等地采購毛蛋、雞苗,確保全縣養殖戶的飼料供應。在隴河屯還有3個小型凍庫,為渠黎鎮其他村莊的養殖戶服務。
大好形勢之下也有隱憂。黃仁立說,按照規定,養蛇必須要辦證。但現在一些農民眼看養蛇簡單又賺錢,就盲目上馬,在村子里和家里搞養蛇場。如果缺乏必要的養殖技術和保護意識,難保不會出事或虧本。他希望有關部門能未雨綢繆,對此進行引導和幫助。他說,較好是大家都發財,如果誰需要幫助,他們都很愿意出力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