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別稱土公蛇、狗屎卷、麻七寸、土灰蛇、地扁蛇、白花七步倒等。
(2)形態特征 頭呈三角形,有頰窩,吻鱗明顯,鼻間鱗較寬,外側緣尖細。眼后黑條斑上方大多有一條黃白色細條紋。背部顏色由灰褐色至土氧色,色斑變化較大。體背布滿黑褐色的波狀橫斑紋或圓形斑。腹面顏色灰褐色,有許多不規則的黑白色小點(圖3—6)。體長一般不到80厘米,較短。
(3)習性 卵胎生。屬晨昏性蛇類,多于晚上活動。有遇明火撲火的習性。常棲于草叢、石堆、墳堆及田野,多盤卷成團,似狗屎樣。耐寒性較強,2℃時也會出窩活動。夏秋兩季則多于稻田、菜園或是路旁活動,尤其悶熱晚上8時至次日凌晨以及天涼時中午12時至下午2時活動最為頻繁。雨后愛爬到樹上覓食。一般不主動攻擊人畜,在驚怒時則體變為扁平,尾顫動。食性廣,捕蛙、魚、蛇類、蜥蜴、老鼠、鳥類為食。幼蛇以蜈蚣等節肢動物為食。5~9月交配,翌年8~10月產仔蛇2~28條。初生仔蛇即能咬人。


圖3—6蝮蛇
(4)益害為管牙類劇毒蛇。捕鼠、滅鼠能手。可人藥。蛇毒用于醫藥及科研,可提取抗血栓藥物,是治癌新藥的一種主要成分。其蛇毒毒性以混合毒為主。
(5)分布 湖北、湖南、臺灣、福建、河北、山西、內蒙古、吉林、遼寧、山東、黑龍江、浙江、安徽、江蘇、江西、陜西、寧夏、甘肅、新疆、四川、貴州、河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