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脊椎動物,是水中生活的動物。低等的圓口綱和 魚綱,仍然保持著祖先的水生生活方式。在距今2億8千萬 年前的泥盆紀,由古代總鰭魚類登陸演化形成的兩棲綱,是脊 椎動物由水中生活到陸地生活的過渡類型。為什么說它們是 過渡類型呢?因為這些最初由水登陸的動物,還不能完全適 應陸地生活。這主要反映在兩方面: (1)成體的皮膚裸露濕 潤,必須經常回到水里去或生活于潮濕地方;(2)體外受精,在 水內產卵,在水內發育,有一個在水中生活的幼體階段。主要 由于這兩方面的原因,兩棲綱還沒有能夠徹底擺脫對水環境 的依賴。大概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上石炭紀開始出現的爬行 綱動物,是由古代兩棲綱的一支演化形成的。它們較完善地 克服了由水到陸環境轉變帶來的矛盾,所以是真正的陸生脊 椎動物。而爬行綱的進一步演化,則產生了哺乳綱和鳥綱。
爬行綱作為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1)皮膚表層角質化,形成鱗片(撕蜴目和蛇目)或者角質盾 片(龜類),因而能夠減少蒸發,以保持體內必需的水分;(2)有 交接器,體內受精 < 產卵于陸上,有堅韌卵殼;在發育過程中 有胚胎膜(羊膜、尿獎及卵黃囊)保證胚胎在自備的水環境(羊 水)中發育;卵黃多,卵內的營養物足供直接發育為與成年動 物相似的下一代,不需經過一個水中生活的幼體階段。正因 為這樣,爬行綱動物才徹底擺脫對水環境的依賴,成為完全適 應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
爬行綱出現后,由于形態結構的優越性,得到迅速的發 展。在延續1億3千萬年之久的中生代,是它們的繁盛時期。 中生代末期,由于氣候變冷而干燥,許多供它們吃的植物的絕 滅,爬行動物逐漸衰落下來,哺乳綱和鳥綱新興起來。現在生 活的爬行綱只剩下龜鱉目、鱷目、喙頭目各有少數種類,和蜥 蜴目及蛇目。
蛇類正是從中生代繁盛一世的爬行動物,在接近于衰落 前演化出來的一支。大多數化石蛇類發現于新生代地層中, 說明在這一時期正是蛇類的繁盛時代。為什么當中生代之末、 新生代之初,絕大多數爬行動物都遭絕滅,而蛇類卻能在中生 代之后的“哺乳動物時代”獲得繁盛呢?這主要是由于蛇類是 形態結構和生活方式特殊化的一類動物,它們的體型較小、穴 居隱匿型的生活方式以及耐饑力較強等特點,都使它們當時 在與新興的哺乳綱和鳥綱的生存競爭中較少受到排擠。
蛇目的特征主要反映在兩方面。一方面,四肢退化情況 下的特殊運動方式,和身體細長以及由此帶來的內部器官的 一系列改變(變細長;成對的器官前后配置或一側退化);另一 方面,除少數穴居種類外,大部分蛇類適應于吞吃較大的活動 物而發生的變化。這些特點,在本章第二部分“蛇的生活”中 還耍進一步加以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