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居于人跡罕至之處,行蹤詭秘,要弄清它們在野外的食譜并非易事。
不過,正如俗語所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其所食小動物必與其棲息和活動環境緊扣著,由此著眼就不難索解。
如營穴居隱匿生活的盲蛇,蛇的個兒小,爬不遠,所以,它總是狹食性的,吃一些昆蟲或蠕蟲。但廣食性、分布范圍廣的蛇,如蝮蛇,其食譜就廣。其成體在華東地區主要吃鼠和蛙,在新疆西部就以吃蜥蜴為主。孤懸旅順口蛇島上的蝮蛇,白天常尾卷樹枝,抬頭,兩眼望天。它們在干什么?原來它們在守捕飛經此處準備稍息的鳥兒。至于其幼蛇,除偶爾吃到小鳥外,就吃蜈蚣和鼠婦(潮蟲)等。
同一地區,小動物的繁衍總是一茬茬交替著的,故當地蛇的“土著”為了適應環境,其食譜也會隨著改變。如新疆的草原蝰,春天以蜥蜴為主食,而夏季草地上遍布蝗蟲,草原蝰就以蝗蟲為主食了。
眼鏡蛇是既愛吃蛙又愛吃蟾蜍的。可是,有時也會發現一樁怪事,當從某地引入一批眼鏡蛇而投以青蛙,它們就是不吃。這時若改投蟾蜍,它們便吃了。原來,這些眼鏡蛇的產地蟾蜍多,它們早把食俘的形象烙在腦子里了。這時若有很多青蛙而僅有少量蟾蜍,就用蟾蜍的皮去擦青蛙的皮,這些眼鏡蛇就會吃染有“癩氣”的青蛙了。

研究蛇食性的人,開始時查閱文獻,看前人對蛇的食性記載,在蛇的分布區調查蛇的食譜。若找到蛇的糞便,用水把它化開,從未能消化掉的部分遺剩物去判別食俘的類別,甚至確定具體的種。我國部分蛇類食譜詳見表4—1。
不過,較好是抓一批蛇,將其中肚子大胃內有食的盡早進行解剖。如果一時來不及,則將其泡在酒精或甲醛溶液中,到實驗室中去剖檢。這樣剖檢見到的食俘,不少還十分完整而清晰可辨。至于未剖檢的蛇,則可養著用于觀察研究。
這種自己抓來,自己剖檢得到的食性記載,當然是可靠的。

但是,萬勿一概而論,以為凡是蛇肚子里的小動物就是它的食俘。且聽一件真人真事:20世紀60年代,浙江醫科大學蛇研組因科研需要向寧波某捕蛇者買得一批五步蛇,但他們有一個疑問:這些蛇何以肚子這么大身體這么重呢?后來才從蛇肚子里弄出許多條肥碩的烏賊來。誰都知道,五步蛇是陸生的,它吃的小動物個兒大的也只是鼠、蛙、鳥之類生活于陸上的小動物,而烏賊則是在海水中生活的。原來,賣蛇者為了圖厚利,將這些烏賊從蛇嘴里硬塞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