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標本產地】西藏察隅。
【曾用名】山烙鐵頭蛇察隅亞種。
【概述】察隅烙鐵頭蛇較先由江耀明將其作為山烙鐵頭蛇的察隅亞種描述發表(1977)。后因該蛇的許多特征與山烙鐵頭蛇區別較大。趙爾宓(1995)將其上升為獨立種,稱察隅烙鐵頭蛇。隸烙鐵頭蛇屬

【分布】目前僅在西藏察隅與墨脫有分布。
【鑒別特征】第3枚上唇鱗較大,第2枚上唇鱗高,構成頰窩前緣,腹鱗170枚以上,尾下鱗49~56,多數單行,極個別雙行。頭背及頭側黑灰色或棕褐色;頭呈三角形,與頸區分明顯,軀體粗壯,尾短。左右眶上鱗問一橫排有小鱗7~8枚。上唇鱗9或10枚,第1枚較小,略呈三角形;第2枚較高,第3枚較大。背鱗菱形,25—23一19行,中段19行具棱;腹鱗雄性175~176枚,雌性170~175枚。尾下鱗49~56行,一般單行,但個別成雙行。正背有兩行略呈方形的深棕黑色較大斑塊,彼此交錯排列,有的地方左右或前后相連,構成城垛狀脊紋。全長雄性(564+110)mm;雌性(580+1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