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頭蝰 AZemiops feae (Boulenager,1888)
【別名】白缺蝰。
【鑒別特征】為混合毒,根據分布地域不同,毒性有所偏重,或以血循毒為主,或以神經毒為主。該蛇頭部灰白色,有淺褐色斑紋,個體細小,長為20~40cm。軀尾背紫褐色,有13+3對左右鑲細黑邊的朱紅色窄橫紋,左右側橫紋在背中央相連或交錯排列,腹面藕褐色,前段有少許棕褐斑點。
【生活習性】為管牙類毒蛇,數量稀少,僅在海拔2200m以下山區及丘陵有分布。入宅,常在稻田、路邊、住宅、菜地發現。
【分布】湖南、江西、福建、云南、貴州、四川、西藏、浙江、廣西、陜西、甘肅。

二、莽山烙鐵頭蛇 Zhaoermial mangshanensis(ZhO,1990)
【別名】小青龍、白尾蛇、罕蛇。
【鑒別特征】管牙類大型劇毒蛇,頭呈三角形,體粗頸細,尾巴約8crn為乳白色是其較大識別特征。周身草綠或桔黃色,央雜黑色網絡花紋。長2m左右,重2~5kg;最長者5~7m,可重15kg以上。卵生,4~5月與9~10月交配,6~7月產卵17~32枚,9月初孵出幼蛇。
【生活習性】只在海拔600~1600m的原始森林中有分布,最常見的海拔高度為800~1400m,屬中國最瀕危的蛇種。其生活習性、野外活動規律尚不清,待研究。
【分布】湘粵交界的莽山地區(南嶺山脈中段)。

三、白唇竹葉青蛇 Trimeresrus albolabris(Gray,1842)
【別名】白唇蘄蛇、小青蛇、青竹蛇。
【鑒別特征】外形及色斑與竹葉青蛇相似,兩者很難區別。往往被人籠統地稱為竹葉青蛇、青竹蛇或綠牙蛇。它區別于竹葉肯蛇的特征是:第1枚上唇鱗與鼻鱗完全愈合,或只有極短的鱗縫,鼻鱗與頰窩之間沒有小鱗。鼻問鱗較大,彼此僅隔l枚小鱗或相切,體側縱紋白色或全無。
【生活習性】白唇竹葉青蛇為管牙類毒蛇,一般棲在平原、丘陵低海拔地區至海拔900m的山問盆地的灌木叢、河溝旁或雜草中。間或在住宅附近捕食鼠類和蜥蜴、蛙。6月下旬至7月產仔蛇11~13條。
【分布】云南、貴州、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湖南、香港。

四、山烙鐵頭蛇Ouophis montiola(Gunt’her,l 864)
【別名】阿里山龜殼花、山竹葉青蛇、黑斑竹葉青蛇、惡烏子、筍殼斑。
【鑒別特征】山烙鐵頭蛇與烙鐵頭蛇近似,但蛇體粗壯,尾短,頭寬短,頭長寬幾相等。體背淺棕褐色,有兩行略成方形的深棕色或黑褐色較大斑塊2~3行,彼此交錯排列或相連。腹面淺褐色,散有少數深褐色斑點。
【生活習性】棲于海拔300~2600m的山林地區。常藏于灌木叢、草叢、茶山、耕地、路邊,夜晚往往進入住宅周圍。夜晚活動,雌蛇護卵兇猛,會攻擊人,卵生。

【分布】從兩藏、四川、云貴高原到華南、華中均有分布。
注:本種有四個亞種,分別是:
①山烙鐵頭蛇指名亞種O.m,monticola(Gunther,1864).
②山烙鐵頭蛇貢山亞種O.m.zhaokentang(zhao,1995)
③山烙鐵頭蛇華東亞種Om.orientalis (Schmidt,1925).
④山烙鐵頭蛇臺灣亞種O.makzayazayaya(Takaha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