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鼠蛇
灰鼠蛇又稱灰背蛇、索蛇、黃梢蛇、過山龍、過樹龍、黃肛龍。屬于爬行綱、游蛇科的一種無毒蛇。灰鼠蛇去內臟后全身可供藥用,有祛風濕、舒筋活絡的作用。主治半身不遂、風濕、麻痹、癱瘓等癥。灰鼠蛇常與眼鏡蛇、金環蛇一起浸泡于純凈米酒中9~12個月制成“五蛇酒”,人藥用于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灰鼠蛇的蛇蛻和蛇膽亦可供藥用。膽浸酒或用其膽汁制成膽陳皮、膽姜、膽川貝等人藥。此蛇無毒,可利用它捕食鼠類。

灰鼠蛇體瘦長,體長1.5~2米。頭長圓,眼大,瞳孔圓形。頰鱗3片,少數2片或4片,上唇鱗8片,偶爾7片或10 JI午,第4片、第5片入眼,眼前鱗2片,眼后鱗2片,少數3片;前顳鱗2片,個別1片,后顳鱗2片。頸部鱗列為15行,有個別為14行、16行、17行或19行;體中部為13行,少數14~15行。肛前11行。腹鱗160~169,‘尾下鱗103~126,片灰鼠蛇的體鱗光滑,在體后中央有少數幾行起棱,頭及體背面呈棕灰色,每鱗中央呈灰黑色或黑褐色,邊緣呈暗褐色,自體的前部起由各鱗中間的藍褐色前后相連而成藍褐色縱線。腹鱗呈淡黃色,各鱗兩側為藍灰色,而尾部為暗褐色(圖19)。
圖19灰鼠蛇
圖19灰鼠蛇
